教育,讓藝術同行南京外國語學校 曹啟海教師的舞臺不只在課堂和學校,更在社會。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和技能,更在成長。這是我,一名藝術老師對藝術教育的理解,不覺已經走過了27年。第一個故事:...
教育,讓藝術同行
南京外國語學校 曹啟海
教師的舞臺不只在課堂和學校,更在社會。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和技能,更在成長。
這是我,一名藝術老師對藝術教育的理解,不覺已經走過了27年。
第一個故事:明信片的故事
有兩張明星片,我一直珍藏。
這張是一名同學畢業后在國外參觀展覽后專門寄給我的,上面寫道:老師,近日在烏菲茲美術館看到波提切利大師的《春》,頓倍感親切,數年前您對此畫的講解歷歷在目,宛如昨日。
這是另外一張由一群可愛的初三同學手繪的明信片:“十分喜歡老師的上課風格,據說是因為課表排錯了,您才教我們的,于是驗證了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
學生記得我講過的知識,喜歡我上過的課,這是對我這個老師最好的肯定。二十七年中,無數張這樣的明信片激勵著我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向大師致敬、遇見印象派、尋找校園最美笑臉等藝術活動讓不喜歡畫畫的孩子喜歡上了美術課,數理化很好的孩子選擇了藝術大學,無數的孩子在藝術競賽中獲獎。努力把美的教育深植入學生心靈,這是我的本職工作,也是藝術老師的畢生追求。
第二個故事:小葉的故事
我是盲校的校外藝術指導,小葉是一位盲人學生,他酷愛音樂,我喜歡他的陽光的笑容。從他五年級開始,我就一直陪伴他成長。我請瑞典大師指導小葉合唱,鼓勵他登臺演出,為他自創樂隊提供贊助商,幫助他創作各種藝術實踐的機會。小葉今年19歲了,剛順利通過小高考,正向著自己的理想邁進。
我還教盲生認識色彩,教他們給陶藝上色,指導學生設計幫助盲人出行的手冊,在南京圖書館為他們舉辦剪紙和陶藝作品展。
藝術的熱情被點燃,藝術的魅力被驗證,藝術揭開了盲生眼前那片黑色的幕布,讓兩百多個和小葉一樣的盲孩子始終心向光明。
第三個:愛的故事
2015年我和師生一起舉行了一場為江蘇省泗陽縣農村孤兒“擁有一架電子琴,為爺爺奶奶彈奏美妙歌曲”的圓夢公益音樂會。看到募捐善款變成一臺臺電子琴實現孩子們愿望時,作為一名藝術歷史,我感受到了幸福和責任。
大家是否還記得這名敘利亞小難民趴在海灘上的照片,這揪心的畫面在我和學生心中激起了驚濤駭浪,當我們感受藝術和生活美好的同時,世界上還有無數的孩子因為戰爭而看不到未來。2017年暑假,我和同學們一起協助“國際未來”志愿者組織舉辦了一場“他們和我們的未來——敘利亞難民兒童和南外師生藝術作品展”。同學們用不同的材料和角度表達了對難民兒童的關懷,對戰爭的思考,我也創作了一幅《捧在手心里的愛》繪畫作品。展覽選在9月1日開學那天,這特殊的時間,特殊的作品,特殊的內涵,喚起了同學們對國際主人道主義的深層思考。
對我的學生,對小葉這樣的盲孩子,對敘利亞難民,不同的愛,同樣的感動,我想,能震撼人心的不僅是藝術,更是藝術表達的真善美,能改變人的不僅是教育,更是教育者的責任與情懷!
二十七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攜手同行,扎根教育,致力于將藝術融入教學的每個時空,將愛播散在每個學生的心田。我們堅信,有藝術同行,教育會更加有趣;有藝術同行,教育會更有效;有藝術同行,教育會更有力量;有藝術同行,教育會更有愛。
凡有期待,必有啟程。我,一位普通的美術教師,從教27年后,我將再次啟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