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師范學院始終緊扣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使命,以產教融合為戰略抓手,積極探索校地協同發展新路徑,全面提升對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與貢獻力。
淮陰師范學院始終緊扣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使命,以產教融合為戰略抓手,積極探索校地協同發展新路徑,全面提升對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與貢獻力。
以學科專業集群建設,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學校緊密圍繞區域153產業發展戰略和“7+3”先進制造業集群布局,創新“校地合作、互動融合”的學科專業群一體化建設機制。校地、校企合作建設了現代漁業產業學院、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等7個校級產業學院項目,并聯合地方政府打造電子商務學院、鄉村振興學院等特色平臺,形成“專業群+產學研平臺”融合生態,為協同育人提供長效支撐。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立足產業鏈需求,推行“專業復合+技能分向”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共制培養方案、實施“產學研創用”融合戰略,實現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深度銜接;構建“長時實習—探究實驗—過程實踐”靶向式實踐體系,引入頭部企業真實項目,聘請行業產業人才授課,開展訂單式培養與頂崗實習,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賦能區域鄉村振興。創新建立“四位一體”鏈式服務模式。打造區域現代農業與環境保護協同創新中心、生物質能與酶技術重點實驗室、環境功能材料工程中心等省級以上平臺,落實“一學院一平臺一產業”布局;實施“百名博士助百村”“鄉村干部進校園”“科技人員進田頭”專項行動,組織科研團隊深入村鎮精準幫扶;聯合市政府共建鄉村振興學院,創立“技術攻關—成果轉化—農民增收”幫扶機制,助推涉農企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依托25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及學校技術轉移中心,推動創新成果高效落地。化學化工學院研發的新型無機—有機雜化光降解材料用于工業有機廢液深度無害化處理;學生創業團隊特色農產品保鮮技術有效延長了產品保質期,提升了產品附加值,獲國家專利授權;“以漁凈水”技術體系相關成果獲全國獎項。這些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區域發展注入強勁的“淮師動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