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實踐團開展數字教育與思政教育活動,提升青少年素養與愛國情懷。
暑假期間,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e智同行”師生黨支部賦能鄉村數字教育實踐團通過人工智能科普、創意樂高編程、非遺數字化創作、跨區域數字教育共享等活動,為多地青少年帶來豐富多彩的數字素養提升課程體驗,展現高校基層黨組織以專業能力助力青少年數字素養提升的探索。
“昭昭如愿,歲歲安瀾”“勇于擔當,甘于奉獻”……近日,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繪心”志愿者團隊攜手淮安市淮安區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在關天培小學周邊社區開展“盲道彩繪 以藝暖心”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志愿者帶領小朋友在近300米的盲道上用丙烯顏料繪出生動圖案和藝術標語,使盲道變為兼具導向功能與美術價值的“彩虹通道”。繪畫的同時,志愿者還為小朋友們講解視障人士出行的困難和盲道的作用,在他們心中悄然播下關愛特殊群體的種子。
暑假開始后,我省各地高校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師生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淬煉愛國情懷,堅定報國使命,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
館校協同:
血淚歷史淬煉堅定信仰
“和平不是風花雪月的背景板,而是革命先輩們用血肉鋪就的道路。”日前,在“行走的思政課”暑期社會實踐交流座談會上,南京郵電大學本科生王盈月堅定地表示,“作為南郵學子,我們需以科技血脈承接歷史脈搏,要將歷史的傷痛銘記在心,并將其轉化為科技報國的動力,在時代浪潮中書寫青年一代的答卷?!?/p>
7月7日—8日,南京郵電大學師生深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拉貝舊居、馬吉故居、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挹江門叢葬地、中山碼頭叢葬地等歷史遺址,開展主題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振興中華”的“行走的思政課”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雕塑廣場,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專班主任、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思政教師劉紅艷含淚講述《最后一滴奶》雕塑背后的故事:“母親胸口的鮮血與乳汁混合,嬰兒凍死在懷中……”這一刻,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無數同胞用血淚凝成的生命記憶。懷著沉痛的心情,實踐團師生向30萬名南京大屠殺無辜死難者敬獻花圈,深深鞠躬,傳遞守護和平的無聲誓言。
如今風景如畫、車流如織的挹江門和中山碼頭,曾經是侵略者進行集體屠殺的“人間煉獄”。1937年,在挹江門外的二樓住所窗口,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手持一臺16毫米攝影機,秘密拍攝了日軍暴行,成為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2017年,約翰·馬吉的后人克里斯·馬吉來到南京,用影像與自己的祖父完成跨越80年的對話。
“克里斯·馬吉拍攝的‘穿越80年歷史’系列照片讓我們看見中國歷史如何變遷,和平是多么珍貴。它提醒我們,銘記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守護來之不易的安寧,讓歷史的悲劇永不重演?!眳⒂^學習后,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侯孟夢表示。
“社會大課堂是思政教育的‘富礦’。”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心主任沈金霞說,“此次多場館、多形態、沉浸式地感受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帶來的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是理論主課堂無法比擬的。這是館校協同育人的創新舉措,也是提升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的生動實踐?!?/p>
黨建領航:
雙向奔赴共促幼教發展
7月8日,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市溧水區人民政府深化教育領域合作校地共建聯席會暨黨建引領“啟行博士服務團”助力鄉村幼兒教育工作推進會在南京舉行。推進會上,溧水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費莉莉動容地表示:“我為雙方攜手走過的合作歷程與豐碩成果深感振奮。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我們期待與曉莊學院進一步深化協同、創新突破?!?/p>
據了解,“啟行博士服務團”成立于2022年6月,是在南京曉莊學院黨委領導下,由幼兒師范學院聯合溧水區教育局共同發起的黨建引領型服務項目。自項目啟動以來,10名博士黨員教師以“掛職園長、結對互研和常態支持”3種模式深入鄉村幼兒園,立足園所實際需求,開展定制化服務,涵蓋政策宣講、幼兒保教、教師發展、課程建設、科研指導及家園共育等多個方面,截至目前已開展各項服務活動100多次。
“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范時振臂疾呼:‘我們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萬個同志,創設一百萬個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這振聾發聵的號召,至今仍是曉莊人前行的燈塔?!蹦暇郧f學院校長張志華表示,“多年來,10名黨員博士教師帶著‘把教育理論寫在鄉村大地上’的信念,走進10所鄉村幼兒園,這正是對陶行知‘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理想的當代踐行?!?/p>
“剛開始,我們只是想發揮自身所長,為當地鄉村幼兒園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但在前行過程中漸漸發現,大家同行的腳步越來越齊整,也越來越堅定。”項目組組長、幼兒師范學院黨委書記胡辰告訴記者,10名博士團成員用腳步丈量鄉土,用理論聯系實際,用實干傳播真知,以真情換得真心。
團隊中有一位特別的成員,她是擁有高校博士教師、黨員、掛職園長三重身份的田騰。作為“啟行博士服務團”的首發成員,她挑起了校地共建新辦園——南京曉莊學院附屬溧水幼兒園法人園長的重擔。在她的辛勤付出下,短短幾年,幼兒園已成為社會美譽度高、當地人民滿意的省市級優質幼兒園。從一名普通的青年高校教師到鄉村幼兒園園長,這一路背后的艱辛,田騰很少提及,她總是帶著明朗的笑容說:“只要看到咱們幼兒園健康快樂的孩子們,我就充滿了前進的力量!”
經過多年探索,“啟行博士服務團”逐步構建起“1+2345”融合創新工作機制,打造了多方協同、多維融合的鄉村幼兒教育振興品牌?!胺者^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服務—雙向賦能’的原則。”團隊成員朱艷梅介紹說,每名博士每學期開展1場基于本園教師發展需求的主題講座,每年組織1次基于實際問題的課程研討,協助教學成果的培育和凝練,并對園所保教和管理工作提出針對性建議。與此同時,結對幼兒園則反哺博士團的教學科研,通過設立博士工作站,支持相關課題研究,為學生提供實踐崗位與學習機會,助力學校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改革。
博士團和幼兒園在推動鄉村幼兒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形成了雙向奔赴、互助共贏的良性互動,真正實現了產、教、研、學的深度融合,創造性地踐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皢⑿胁┦糠請F”成員易彬彬表示,開展實踐以來,最珍貴的收獲是完成了從“知識輸出者”到“共生同行者”的角色轉變,“鄉村教育振興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高校智慧與基層經驗的雙向滋養?!?/p>
直播拓銷:
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6月底,在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的深山里,一場暴雨傾盆而下。山坡泥濘濕滑,鏡頭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商學院的師生們渾身濕透,聲音卻穿透雨幕:“請看,這就是清澗黑豬風雨無阻的成長環境!”雨水模糊了鏡頭,卻澆不滅他們的直播熱情。這一幕,是該校電商學院“溯源助農”實踐團隊在清澗縣開展深度“推普+直播”助農工作的動人畫面。
今年暑假,“溯源助農”實踐團深入清澗深山,開啟了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當地農戶構建可信賴的散養黑豬溯源體系、拓寬電商銷路。師生們走進山林農戶中,了解黑豬飲山泉、食百草的原生態生長過程;追蹤屠宰場“宰前七步、宰后七步”的嚴苛規范與食品加工廠的深加工過程;深度挖掘當地農戶10—12個月“慢養”的故事。烈日炙烤的山林間,首場4小時的直播直觀展示了當地黑豬散養實況,吸引超5000人次觀看。此外,美食工坊直播、長達7小時的“深山溯源”馬拉松直播,全景式呈現了黑豬“從山林到餐桌”的過程;團隊還特邀淮揚菜大師用清澗黑豬肉現場烹制經典淮揚菜,完成了一場跨越千里的匠心美味對話。
據了解,2020年,揚工院正式啟動“百縣千村萬主播”工程,計劃在全國100個縣建立1000個村播基地,培養超10000名鄉村主播,為鄉村振興培育數字化人才。2022年,“百縣千村萬主播”項目成功入選江蘇省東西部協作“十大重點工程”;2024年4月,“百縣千村萬主播”工程被列為全國消費幫扶重點城市建設項目。本次清澗之行,是“蘇陜協作”的生動實踐,也是該校“百千萬工程”精準落地的關鍵步伐。實踐團帶隊教師韓思琦表示:“這不僅是一次專業能力的淬煉,更是一堂深刻的社會實踐課。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磨煉了專業技能,也為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力量?!?/p>
除了溯源黑豬產業鏈之外,實踐團成員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開展“普通話與電商直播”相結合的培訓,破解當地村民“不敢說、不會說、說不好”的語言困境,同步提升其數字化經營能力,培養既懂農業又善表達的新農人。團隊成員發揮專業優勢,面向村民開展“推普+直播話術”專項培訓,將普通話學習與電商直播的實用表達緊密結合,傳授產品介紹、互動技巧等實用話術,降低語言門檻。與此同時,成員們深入村落,向村民發放精心準備的“推普”宣傳單,宣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強調掌握普通話對于拓寬就業渠道、融入電商大市場的關鍵作用。師生們還致力于以普通話為載體傳播清澗獨特的鄉土文化,通過直播鏡頭講好鄉村故事,在實現經濟賦能的同時,守護并傳承地方文化根脈,實現經濟與文化效益的雙贏。
來源:江蘇教育報
編輯:王筱
審核:朱茂勇 許南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