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職業技術大學開辟“地方文化滋養·非遺技藝融通”勞美融合育人路徑,通過深度融入揚州地方文化與非遺技藝,形成“勞美共生”育人模式,通過系統化設計、項目化推進、成果化呈現,實現了勞動教育從技...
揚州職業技術大學開辟“地方文化滋養·非遺技藝融通”勞美融合育人路徑,通過深度融入揚州地方文化與非遺技藝,形成“勞美共生”育人模式,通過系統化設計、項目化推進、成果化呈現,實現了勞動教育從技能培養到價值塑造的全面提升,為高職院校開展特色勞動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板。
文化為魂:運河工匠精神厚植勞動根基。學校以“運河文化彰勞動偉力、工匠文化育卓越品質、紅色文化踐奉獻之光”為主線,構建三位一體文化矩陣。相繼開發出非遺文化特色教材和數字課程;打造“行走大運河”勞動研學、“揚州工”匠心傳承實踐平臺;創建一批志愿服務隊,將奉獻融入社會實踐,實現勞動精神培育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
非遺為脈:技藝美學激活創造動能。創新構建“認知美-體驗美-創造美”螺旋上升路徑:建成12個勞模/非遺大師工作室,形成“師帶徒”傳承機制。在人才培養方面,由省級非遺大師領銜“繡娘班”,通過“紋樣美學認知—運針技法實訓—文創產品開發”三階段教學,實現技藝傳承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其中,《交融薪生:揚州刺繡文創》項目入選2023年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非遺技藝比拼典型案例,印證了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為勞動教育開辟了全新實踐場景。
育人實效:五育融合結出碩果。學校深化“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融合:在社會服務方面,“團團公益課堂”年均服務1.9萬小時,“雨潤花朵”項目構建模塊化非遺勞育課程30余門,累計服務青少年8.4萬人次。師生團隊助力沿湖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通過非遺文創設計、數字資源庫建設(雕版印刷、漆器等)及云端課堂直播,賦能多個企業發展、帶動非遺關注度提高,開辟學生就業創業新路徑。
創新突破:“一體兩翼”勞美融合共生。以勞動為“體”,以地方文化精髓浸潤和美育熏陶為“兩翼”,開辟“地方文化滋養 非遺技藝融通”勞美融合育人路徑,開創“勞美共生”育人新境,顯著提升勞動教育的文化厚度、價值高度與育人效度,為堅定職教文化自信、探索中國特色勞動教育模式貢獻了“揚州智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