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南京大學文學院主辦、南京大學昆曲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昆曲研究》集刊正式創刊。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杰出客座教授白先勇,戲曲研究名家、南京大學文學院吳新雷教授出席創刊座談會并受...
4月25日,由南京大學文學院主辦、南京大學昆曲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昆曲研究》集刊正式創刊。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杰出客座教授白先勇,戲曲研究名家、南京大學文學院吳新雷教授出席創刊座談會并受聘擔任集刊顧問。
據悉,《中國昆曲研究》以白先勇先生與南大的不解之緣為創辦契機,旨在賡續南大昆曲學科百年傳統,成為昆曲學的最前沿陣地和信息集散地,助力昆曲史和昆曲理論建構,系統探討昆曲的藝術價值、歷史意義,推動昆曲的傳播接受和對外交流,為學界提供最全、最新、最高的昆曲研究成果。
白先勇對于《中國昆曲研究》的創辦寄予厚望,他表示,這是繼南大昆曲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的又一盛事、意義非凡,將成為聯系海內外昆曲名家學者、聚攏昆曲研究世界力量的重要開放性平臺。他藉由“昆曲進校園”活動,特別是青春版《牡丹亭》在年輕學子中引燃的傳統文化復興熱潮,回溯了這些年致力于使昆曲觀眾年輕化、以昆曲之美和昆曲研究消解文化認同焦慮、讓青年學子充分展露文化自信等不同階段的種種努力,再次強調高校是傳承中華文化瑰寶的重要力量。白先勇還欣然在會場推介起由南大等高校學子領銜主演的校園青春版《牡丹亭》,“校園版中,首位登場的杜麗娘就是南大學生。不僅在課堂上研究昆曲,還能在舞臺上‘粉墨登場’,這對于昆曲傳承非常重要?!?/p>
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陳云松表示,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重鎮,南京大學始終肩負文化傳承創新的時代使命。明年將迎來昆曲申遺成功25周年,《中國昆曲研究》的創刊恰如春江潮涌,既是回應國家文化戰略的主動擔當,也是彰顯南大百年學脈的薪火傳承;既打造理論與實踐交融的學術平臺,更以曲學新聲踐行文化思想,為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貢獻學術力量。他期待,《中國昆曲研究》成為昆曲傳承發展的思想庫、創新源和人才池,在學界同仁的護航加持、精心培育下,攜手打造學術、文化、育人三個“共同體”,以嚴謹學風守護昆曲文脈;以創新思維激活傳統基因;以美育和中華文化遺產浸潤青年心靈,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作出更大貢獻,譜寫更多華章。
因趕錄新編電影昆曲《顧炎武》無法親臨現場,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省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特別發來書面致辭,祝愿《中國昆曲研究》創刊成功。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春版《牡丹亭》的肯定,是對昆曲人和昆曲事業的極大鼓勵。在昆曲的理論研究與傳承教育方面,南京大學有著一百多年的吳梅傳統?!吨袊デ芯俊返膭撧k,不僅反映了南京大學悠久的昆曲學術歷史,展現其作為高校昆曲教學發祥地的學術實力,更體現了讓昆曲更加與時俱進、理論與實踐互動的時代需要。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新雷介紹,南大創辦《中國昆曲研究》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和教學相長的現實基礎。自曲學大師吳梅開壇講學,到陳中凡教授首倡開設昆曲課、匡亞明老校長為昆曲傳播四處奔走等,一百多年來,南大昆曲研究碩果累累,未來可期。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董曉認為,新時代的昆曲研究需要進一步往縱深發展,不斷開拓新的領域,也需要更多像白先勇先生一樣對昆曲抱持極大熱情的人全力以赴地投入。
來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溫州大學、中國戲曲學院、北方昆曲劇院等研究機構的2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對昆曲藝術傳承的研究與思考,為如何辦好《中國昆曲研究》積極建言獻策。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剪輯 周嘉楠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