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鹽城師范學院以“重品德、重素質,強基礎、強實效”為根本,以“創新創業創意貫通,新師范新工科新文科協同發展”為驅動,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路徑,為地方經濟社...
隨著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鹽城師范學院以“重品德、重素質,強基礎、強實效”為根本,以“創新創業創意貫通,新師范新工科新文科協同發展”為驅動,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路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
一個目標: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學校始終堅持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緊密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重點產業,不斷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學科建設,構建了與地方產業緊密對接的學科專業體系。近年來,新增儲能科學與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濕地保護等新興專業,為地方產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學校注重產教融合,與眾多知名企業、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和產業學院。與鹽南新區合作成立“智能傳感產業學院”“信創產業學院”,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確保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崗位需求。數據顯示,學校與50余家企業共建實習基地,學生參與各類“三創”大賽的比例達80%以上,為畢業后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學校積極服務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通過開展地方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培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應用型人才。開設“鹽城方言與地方文化”等課程,成立“國色今人”學生社團,定期組織地方非遺進校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兩重兩強”:夯實人才培養根基
“重品德、重素質”是鹽城師范學院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學校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通過課程思政、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學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開設“新四軍紅色文化”系列課程,將鹽城豐富的紅色資源融入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新四軍紀念館,通過實地教學讓學生感悟革命精神,增強歷史使命感。通過“道德講堂”等活動,邀請全國優秀教師、知名校友分享育人經驗,圍繞“文學與人生”“中國式現代化與青年擔當”等主題積極討論,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社會責任感。
“強基礎、強實效”則是學校在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抓手。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深化校企合作,確保學生在校期間既能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能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施“課堂+實踐”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后,在實習見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企業項目,提前適應職場環境。近年來,學生在專業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獎項100余項,充分展示了教育教學改革成效。
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通過校園讀書節、科技文化藝術節、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育部A類學科競賽,在實踐和競賽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學校每年舉辦“校園文化節”,通過“新年文藝演出”、主題展覽等形式,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創三新”:激發人才培養活力
“創新創業創意貫通”是推動人才培養的重要引擎。學校構建了“課程—項目—競賽—孵化”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從理論學習到實踐落地的全鏈條支持。開設《創業基礎》《創新思維與方法》等課程,組隊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學生創新活力。近年來,學生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20余項。
“新師范新工科新文科協同發展”則是學校在學科建設上的創新實踐。在新師范建設中,學校以師范專業認證為抓手,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師范生技能訓練,通過“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等活動,提升師范生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近年來,師范生在江蘇省及長三角教學技能競賽等賽事中斬獲50余項省級以上榮譽,一等獎和獲獎總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為培養新時代“四有”好教師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工科建設中,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領域,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和研發中心,主動走出去對接產業鏈頭部企業,共建產業學院。積極推進工程教育改革,構建“專業教育,跨界實踐”“知行交替,循環遞進”等新工科教育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在新文科建設中,注重跨學科融合,推行學業導師制、生涯規劃導師制,開設“數字人文”“人工智能”等新興課程,推進一流文科課程群建設,13門文科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課程,30門入選省級在線開放課程,漢語言文學、應用心理學、體育教育成功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面向未來,鹽城師范學院加快推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師范大學建設,奮力開啟江蘇省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新征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鹽師智慧和鹽師力量。 (孫聰)
來源:《新華日報》 2025年04月15日 第5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