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常州大學先進催化與綠色制造省協同創新中心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通過跨學科協作平臺調試設備。“催化加氫法提高乙二醇產品質量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項目成員孫中華看著儀表盤感嘆:“過去‘單...
日前,在常州大學先進催化與綠色制造省協同創新中心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通過跨學科協作平臺調試設備。“催化加氫法提高乙二醇產品質量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項目成員孫中華看著儀表盤感嘆:“過去‘單打獨斗’兩年難出成果,現在機制創新,團隊半年就有突破!”
這是常州大學有組織科研改革的一個縮影。“常州大學以有組織科研作為戰略支點,著力構建教育筑基、科技攻堅、人才賦能的‘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新范式,通過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深度耦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常州大學校長陳海群說。
如何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2024年,常州大學成立能源化工行業創新處。通過?“揭榜掛帥+產教聯合體”雙軌機制,將學校實驗室與行業企業進行深度耦合。依托“學科鏈—產業鏈”雙螺旋架構,該校推動高分子材料改性、碳捕集利用等15項實驗室成果,并與揚子石化、中海油湛江分公司等實現精準對接。
常州大學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設立“中國石油—常州大學創新聯合體”等30余個科研協同平臺,通過“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的揭榜掛帥模式,實現以市場需求驅動科研,突破行業技術瓶頸。該校80%以上的課題源于企業,90%的經費來自產業,形成“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的良性循環。
目前,常州大學在全國設立10個技術轉移分中心,與50余家大型石油企業、70多個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形成覆蓋550個基地、480個聯盟的產學研網絡。同時,依托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省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集聚人才、資金與設備資源,形成跨學科攻關團隊,推動原創性成果持續涌現。
“學校通過有序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工作,全力推動協同創新,廣泛匯聚全球頂尖人才,致力打造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同時,學校著力培育科創后備力量,精心打造科技創新的‘國青隊’,力求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常州大學黨委書記徐守坤表示。(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盛熠 包海霞)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04月12日 第04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