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子們告別高中生涯、即將開啟人生新階段之際,學校策劃了一場特殊的告別活動。
6月10日下午5點,北京高考最后一科考試結束,2024年北京高考正式落下帷幕。北京市第十八中學考點,家長、同學、摯友笑容滿面地迎接考生,在接到考生后一起擁抱、合影。
在十八中南校區的小廣場上,父母、老師等為考生們準備了禮物和祝福。在學子們告別高中生涯、即將開啟人生新階段之際,學校策劃了一場特殊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家長和老師的關愛,引導他們懂得感恩、立志成才。
家長給考生送上了祝福的吻。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家長帶著鮮花、橫幅、燈牌接考生,現場儀式感滿滿
考點外,不少人手捧鮮花等待考生走出考場。還有人拉起紅色橫幅,上面印著“不負青春、金榜題名”“山前栽花,我們山后相逢”等祝福語,儀式感拉滿。一位來接同學的男生告訴記者:“我們幾個是高中特別好的朋友,去年高考他考得不太理想,選擇了復讀,我們其他幾位朋友在大學等他,今后終于又可以一起玩了。”
還有一位家長除了拿著寓意“一舉奪魁”的向日葵之外,還高高舉起一個動漫形象亞克力燈牌,“這是女兒書桌上擺放的,帶著她喜歡的動漫人物一起來接她,這樣她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孩子是學藝術的,已經拿到了中央戲曲學院的專業考試合格證,她很努力,我非常知足了,苦了三年希望她以后可以甜一點。”
考生和閨蜜相見,兩人激動落淚。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現場還有4位家庭成員一起來接考生,其中一位表示見到女兒后會先給她一個擁抱,想對女兒說“無論考得怎么樣,你在媽媽心中都是最棒的!”還有一位是考生的表弟,他是今年河北省的高考生,昨天(6月9日)他已經結束高考,今天來北京接姐姐,他利用中午的時間在一張硬紙板上繪制了海報和祝福語,希望給姐姐一個驚喜。
在北京十八中考點大門外一側,考生們走出考場即可看到一張長桌上擺著幾個大的彩色印泥盤,旁邊還擺放著設計好的彩色紙張和簽字筆,每人領取一張紙,并在紙上印上自己的掌印、拳印等,也可以在掌印旁寫上幾句自己想說的話留作紀念,或是送給自己的家人、老師。
考生在紙上印上自己的掌印并在掌印旁寫下祝福。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學校策劃特別活動,學生收到來自家長老師的驚喜
留下“掌紋”后,十八中學子們來到學校南校區的小廣場上。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學生跟父母見面后激動落淚。一位家長除了送給孩子鮮花之外,還準備了一封手寫信,“愿你未來之路平坦順遂,若遇到險阻,不必躊躇,及時調整,勇往直前……”考生告訴記者,收到媽媽的祝福后非常驚喜,“也謝謝媽媽對我這18年的養育之恩,還有學習上生活上的陪伴。”對于未來規劃,他告訴記者,自己目標院校是中國政法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希望能成為一名教師,“從小就非常敬佩自己遇到的老師們,希望以后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另一位家長則為孩子準備了一份“祝福盲盒”,打開后是各種不同的水果,每種水果都有不同的寓意:提子代表“金榜題名”,芒果代表“光芒萬丈”,藍莓代表“沒有煩惱”,蘋果代表“一馬平川”,獼猴桃代表“所向披靡”……
一位家長為孩子準備了“祝福盲盒”,里面裝有不同寓意的水果。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還有家長帶著孩子也為各科老師送上鮮花,表達感恩和祝福。“老師,這次語文作文我感覺發揮得還不錯,感謝您這幾年的照顧和指導……”老師收到鮮花后也祝福學生“也希望你能像花兒一樣成長、綻放”,并對后續的志愿填報等給出建議。
還有班主任老師特意準備了一個空白筆記本,請學生們在每一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想說的話。“和這些孩子都像親人一樣,現在他們即將開啟新征程了,這個筆記本我會一直珍藏。”
一名母親把自己的手寫信讀給孩子。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十八中的一位語文教師也在現場和自己的學生們一一見面、擁抱、告別。他告訴記者,高考結束后看到孩子們的笑容,感覺輕松之外,也覺得非常欣慰。“我從教三十多年了,每一屆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現在的學生們更成熟,看待和思考問題非常有深度。我常調侃說,現在的學生更‘難教’一點,因為他們的想法比較發散、個性化,更能與時代接軌,希望他們能夠在成人的基礎上成才。”
“熄滅讀書燈,滿身都是月。”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教育處主任佟萌告訴記者,前不久學生們剛剛經過成人禮,緊接著又步入了高考,希望他們在這個重要的節點,能夠感受到來自家長、老師、學校的愛和祝福,能夠銘記在學校求學的這段時光,銘記老師家長的教誨,同時也希望他們懂得感恩,堅定信念,未來發揮自己的價值,報效國家。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