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育人是我國高等教育努力發展的方向,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給予學生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創業指導,能夠顯著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激情、提升...
協同育人是我國高等教育努力發展的方向,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給予學生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創業指導,能夠顯著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激情、提升他們創新創業的能力,是高校必須重視的問題。創建于1984年的江蘇理工學院始終遵循“厚德、博學、篤行”校訓,自2006年起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創新了創業實踐載體和創業培養體系,持續向社會輸送優秀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作出了積極貢獻。
明確協同育人目標,夯實創新創業意識
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解決就業問題,關鍵在于正確看待創新創業教育,明確教育目標。江蘇理工學院扎實構建協同育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著力夯實創新創業意識。
建設江蘇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校、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江蘇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站、江蘇省省級眾創空間、江蘇省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經濟管理與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等多個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堅持以服務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為導向,著力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全流程服務平臺,推動形成“專業教育+雙創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新局面。
以第一課堂為抓手,為全體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就業實踐”等眾多“普惠型課程教育”。以第二課堂為輔助,創新設置創業成功人士進校園、創業計劃大賽、模擬沙盤大賽、旅游規劃大賽等多種教育活動,完善學生創業的理論知識結構,營造濃郁的創業氛圍,滿足學生自主式的體驗要求。
堅持全球化創新創業視野,豐富創新創業思路
江蘇理工學院遵循“學校有特色、專業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辦學理念,堅持全球視野,邀請多方合作,積極吸收先進、成熟的創新創業理念,著力提升教學質量。
邀請校內外多位知名教授為創新創業項目團隊舉辦講座。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創新創業信息、理念的分享和傳輸,同時也解決了學生們在課題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并且對工作逐一部署,為學生展現了成熟的規劃思想及落地實施策略。
舉辦常州“兩湖”創新區兩岸青年主題沙龍,通過沙龍的形式,體現學校立足常州、面向長三角,圍繞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建設創新產業孵化平臺和新型研發中心,為兩岸青年互動交流、學習成長集聚各類創新創業資源,搭建全方位全要素全產業鏈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為政府部門、高校、企業在地方特色領域搭建了橋梁,增添了信息交流分享渠道,從而獲取更多不同界面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對創新創業的認知。
深化與以色列的創新合作,舉辦“中以創新創業大賽”,努力做到“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加強對外創新交流”。不僅形成校企合作的局面,同時進一步深化中以企業間創新合作,營造政府部門引導下更密切的中以創新合作環境和平臺,推動常州市與以色列高新技術對接和務實合作,培養學生國際化的創新創業意識。
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展創新創業道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江蘇理工學院深知,教育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必須積極提供活動、比賽及校企合作等多種實踐機會,拓展學生們的創新創業道路。
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重點支持有技術化、商業化和產業化前景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探索精神,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團隊合作。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相關比賽,學生先后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秘書大賽、全國大學生旅游規劃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各類科技創新創業競賽中獲國家、省級獎項,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幫助學生在比賽中吸取經驗、不斷改進,夯實創新創業的理論基礎。
加強校企間的深度合作。誠聘國家科技部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江蘇藍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擔任兼職教授,并簽署校企戰略合作協議,在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與龍道電商、常州小飛豬等多家電商企業聯合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定期向小飛豬電子商務基地培養輸送創新創業人才,幫助學生提高創新創業素質,發揮潛能。
打造創業模擬平臺,建設模擬創業基地,教導學生創業流程,模擬公司運營,進行仿真實戰,為學生后續創業項目進入市場增加成功率。
(陶言誠)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年11月3日 第1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