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課”,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為此,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項目,整合“校、企、...
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課”,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為此,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項目,整合“校、企、地”資源、構建了顯性隱性、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四維融合”支持平臺,開展了“切點靈活、語言用活、素材鮮活、思維激活、內容盤活”的“五位一體”思政“活課”教學改革,經過多年實踐,逐步形成了“三元·四維·五位”大思政課教學模式。
跳出學校辦思政課,整合“校、企、地”資源,建立“三元協同”育人機制
“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需要匯聚社會育人的“大”合力,還需要融入社會育人的“大”能量,更需要拓展思政課育人的“大”主體,將多方力量整合成一個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圓”。為此,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校、企、地”“三元協同”育人機制。一是“校校協同”,牽頭成立了“長三角地區高職高專思政理論課建設聯盟”,通過名家論壇、示范課巡講等不斷推動區域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聯盟資源輻射上百所院校,同時,依托省示范馬院建設項目,與省內外高職院校共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通過集體備課打造教學資源共同體。二是“校企協同”,組建了由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改革咨詢委員會,精選“技術工匠”參與教學,常態化舉辦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技能大師講座。三是“校館協同”,與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梅園新村等單位共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聯合打造數字紀念館,每年派出士官生服務國家公祭日、雨花英烈祭掃等重大紀念活動的禮儀保障,通過活動與課程、課堂、講堂相結合的“1+3”方式,將校外教育資源引入課堂。
跳出課堂辦思政課,創設線上線下情境,構建“四維融合”支撐平臺
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為此,學校出臺了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一系列文件,為思政課教學改革建章立制、擘畫藍圖。同時,通過統籌校內外資源,構建了顯性隱性、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四維融合”支撐平臺。一是投入了700余萬元,建設了國防教育館、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南信烙印”網絡文化社區等虛實展館,形成了實境與虛擬融合的育人平臺。二是依托江蘇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打造“3+8”線上與線下融合的課程平臺。三是與南京市委黨校簽署共建協議,建立了“高職—黨校”共育、理論與教學融合的教研平臺。共建以來,教師成長迅速,近年來,先后有10余名教師在國家、省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中獲獎,立項省部級以上課題20余項。四是激活社會“大課堂”,開設了“信仰教育”“社會服務”“文化修身”“專創融通”4類課外活動課程,并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賦予26個必修學分,形成了課內與課外融合的實踐平臺。
跳出本本辦思政課,重構課堂教學生態,打造“五位一體”思政“活課”
針對傳統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親和力不足等問題,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全面啟動了思政“活課”建設,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切點靈活、語言用活、素材鮮活、思維激活、內容盤活”的思政“活課”要求。“切點靈活”強調的是課程導入形式要多樣化,“語言用活”強調的是教學語言要生活化,“素材鮮活”強調的是教學素材更新及時化,“思維激活”強調的是教學手段立體化,“內容盤活”強調的是教學過程要信息化。經過改革,實現了學生從低頭到抬頭、點頭的轉變。思政課的優秀率提升明顯,不及格率顯著下降,學生滿意度也不斷提升,思政課連續6年進入學校學生課程滿意度的前5%,學生踴躍申請入黨,涌現出了“全國大學生年度入圍人物”“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思政課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用黨的領導強基領航,將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列入學校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建設規劃,將思政課建設列入歷年黨政重點工作。此外,還建立了黨委部門和二級學院月度思政課工作會商機制,中層干部、輔導員和班主任聽思政課年度考核機制,將思政課成績與學生入黨、評獎、評優掛鉤機制。因此,“三元·四維·五位”大思政課教學改革是一場“生態型”教學改革,不僅包含了教學、教材、教法,而且包含了場景、體系、機制;亦是一場“全要素”教學改革,不僅融入了學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專業素養全鏈條、入校三年全學程,而且包含知情意行全環節、德智體美勞全方面、辦學治校全體系等全要素;還是一場“開放型”教學改革,不僅致力深化一校之改革,而且攜手長三角、牽手中西部,努力展示了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雙高”院校的責任擔當。
(王丹中 邢玲 吳躍本)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年6月1日 第07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