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濟南市教育局公布了濟南市第三批普通高中學科基地名單。經過材料評審和現場答辯,濟南市歷城二中語文、數學、物理、生物、思想政治五個學科入選。近日,濟南市歷城二中憑借綜合實踐學科活動建設...
2024年1月,濟南市教育局公布了濟南市第三批普通高中學科基地名單。經過材料評審和現場答辯,濟南市歷城二中語文、數學、物理、生物、思想政治五個學科入選。近日,濟南市歷城二中憑借綜合實踐學科活動建設成功獲批省級特色高。一直以來,歷城二中對學科建設高度重視,圍繞學科課程體系建設、課堂教學方式變革、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以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努力打造人才培養的新高地。
歷史學科
教研相長 賦能學生成才
“同學們,通過學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請大家思考并討論一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如何體現中國智慧的呢?”
在講到中國外交史的相關知識點時,歷史學科教研組長姜秀君老師在她的課堂上給學生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們在觀看影片、閱讀史料之后,分成小組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展示回答。
“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并總結表達,這是我們歷史學科的課堂育人方式。”姜秀君介紹,“我們把課程目標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確保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滲透學科素養。”
每一位學生的進步,都離不開優秀教師的辛勤付出。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殿堂,也是教師專業成長和個人發展的舞臺。學校有“一日一研”活動,每周還有先導課,老師們踏實備課,深耕教研。以歷史教研組為例,學校積極發揮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以展示課、公開課、專題講座等形式傳授知識,同時,通過青年教師過關課、青藍工程、名師名班主任團隊建設,發揮老帶新、傳幫帶的作用,讓青年教師得到培養。
同時,區域內開展系統的教師培訓,如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研討活動,搭建教師交流平臺、進行課題研究、聯合教研等,每學期開展“同課異構”教研;同時還要針對不同年級開展不同的教學研討,如高一和高二的新教材研討課,高三的復習研討課。通過這些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為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了豐富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根據歷史學科特點,歷史教研組還協助年級、團委開展了多樣化的社團活動,比如班班講黨史、與博物館合作研學、開展戲劇節、舉辦中學生辯論賽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沉浸式體驗歷史的博大精深。
“讀史使人明智,鑒以往而知未來。歷史學習能夠增長智慧,開闊眼界,提高認知,提升格局!”姜秀君說,雖然有的同學可能不選修歷史,但是希望同學們一定要有學好歷史的能力,因為歷史是每個人成長所需要的寶貴財富。
數學學科
以校本教研為載體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只有當教師成為了教育教學的積極參與者、研究者和實踐者時,教師的教育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教師職業的樂趣。”歷城二中數學教研組,圍繞學校建設的總目標,在教研組長張治國老師的帶領下,探索一個符合學校實際的學科組建設范式:以校本教研為載體,創新實踐培育英才。
所謂校本教研,就是以學校為本位,以本校數學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并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學校實際的研究活動。數學組的老師們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提煉出學科校本教研的“三新研究”行動方案:以“題”研究新高考;以“文”研究新教材;以“課”研究新課堂。
例如以“課”研究新課堂,歷城二中數學組的老師們正在探索“依托課堂教學探索導學模式”。歷城二中數學組教研組長張治國說“課堂,是教師的陣地;課堂,是教師的道場。它一端連接學生,一端連接民族的未來。”
數學課堂的目標: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其核心是培養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應樹立數學探究的理念。“探”是弄清楚是什么的過程,“究”是弄清楚為什么的過程,“探究”是既要弄清楚是什么,又要弄清為什么的兩個過程。在“探究”中創新,在創新中“探究”,切實將創新思維的培養融入教學活動之中!數學組老師們按照學案導學的理念,通過集體教研,把每節課的問題設計好,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讓“學”更高效,讓“習”更簡練,讓“考”更精準。
好的數學課堂是照亮學生的燈塔,老師首先在研究上下足功。不斷發展“自己”,提升自己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研究的狀態下通過觀察與思考,領悟數學知識的本質,促進學生的探索精神進一步提升,使學生“愛其學而親其師,承其難而知其益”;讓數學課堂走向素養落,真正實現“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把課和題做成課題,是張治國和數學教研組的老師們正在做的,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課堂內外解惑,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為成才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物學科
在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
去草莓種植基地觀察草莓的組織培養,去蘆南村實習山體生態回復和植被分布,去生物制藥企業參觀生物材料……這是歷城二中生物學科的校外實踐課程。因為生物學科的自然屬性,要求學生的課堂不只是在校內。生物教研組長王洪柱和老師學生們一起,把課堂搬到了大自然、實驗室和企業車間,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生物的認識和對知識的掌握。
除了走進自然和企業,學校還跟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等高校進行了合作,學生可以借助高校實驗室的先進設備進行實驗,高校的老師還會給予學生們現場指導。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
當今社會發展特別需要創新人才。生物學科為保障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從以下四個方面完善學科建設。
首先是師資建設,根據學科發展需要,生物科學組建多個團隊:有領軍團隊、高考評價的解讀團隊、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解讀團隊以及命題專家團隊。學科內部經常舉行各種經驗交流、研討,學科組老師抱團發展,共同進步。強大的師資隊伍,是所有學科建設、學生培養的有力保障。
其次是生物課程建設,生物學科課程構建包括常規教學課程、生物奧賽課程、校內實驗課程、野外實踐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側重的培養。
再次是生物學生社團建設方面,因為實踐的方向較多,所以生物學科設置了很多興趣社團,如生物模型、微生物發酵、植物組培、果蠅遺傳學等不同類別的社團小組,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選擇。“從生物學科角度來考慮,這些興趣小組的建立,不要求學生成績考得有多好,而是希望他們在興趣的基礎上,有思考,有實踐,有感悟,有收獲,有進步。”王洪柱說。
除了師資團隊、課程建設、學生社團之外,生物組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區域教研。一直以來,學校經常參加由多所學校聯合舉辦的教研活動,逐漸形成了生物學科聯盟,共同發展,齊頭進步,為培養學生匯集合力。
未來,生物學科組也將繼續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教學研究為催化劑,促進教師發展,賦能每個學生成長。
辦好一所學校,成就每位教師,幸福每個孩子。近年來,歷城二中的學科建設穩步前進,從2021年綜合實踐學科分別入選山東省和濟南市的首批普通高中學科基地名單;2022年,學校音樂學科入選濟南市第二批普通高中市級學科基地,到今年又有語文、數學、物理、生物、政治五個學科入選濟南市第三批普通高中學科基地,一批守初心、愛崗位、勤鉆研、勇創新的教師是保障。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歷城二中的學生們不僅能夠在學科知識、興趣愛好、社會實踐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更在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中逐漸成長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