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力量驅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助力農戶增產增效,7月6日至11日,齊魯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青楓”社會實踐服務隊在指導教師張偉、張宏熙的帶領下,走進濟南市章丘區兩岸魯臺綠水青山農業大健康科技產...
以科技力量驅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助力農戶增產增效,7月6日至11日,齊魯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青楓”社會實踐服務隊在指導教師張偉、張宏熙的帶領下,走進濟南市章丘區兩岸魯臺綠水青山農業大健康科技產業園,以“智匯鄉野,科耕未來”為主題,開展科技助農實踐活動。團隊聚焦“三農”發展,帶著專業知識與青春熱情,將課堂理論融入田間地頭,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圖為團隊合影
探園筑基,知行合一啟新程
“青楓”社會實踐服務隊循著科技產業園發展脈絡,探究氫水農業、數智農業創新成果。隊員親身體驗葡萄套袋、田間雜草智能清除等勞作,理解科技對種植流程的優化作用,將科技農業理念融入實踐,將“紙上談兵”轉化為“躬身實踐”,為今后運用科技力量服務農業發展積蓄能量。團隊借助專業設備對不同種蔬菜大棚內的土壤酸堿度、空氣濕度等環境因素開展檢測,通過數據采集分析,建立蔬菜生長環境需求模型,總結適應規律,形成檢測分析報告,為種植戶提供科學種植方案與環境調控建議,助力提升蔬菜種植的科學性與產量品質,推動農業科學發展。
圖為隊員們進行葡萄套袋作業場景
圖為隊員們開展土壤檢測采樣工作
科技深耕,研學并進拓視野
實踐期間,團隊聚焦園區特色產業,以深化科技助農認知為目標,積極投身專業知識學習與前沿技術交流。通過聆聽專家講座與深度講解,為科技助農實踐積累理論思路與技術方向。此外,團隊專程參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齊魯中科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近距離觀察經微生物技術干預后展現出更強抗逆性的特色植物,詳細了解智能化農業機械的運作機制及收成率監測系統的技術原理,直觀感受數智農業從種植到收獲的全鏈條科技應用,開展“揭榜攻關”式學習實踐,并結合生物科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為精準助力“三農”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科技視角與實踐路徑。
圖為隊員們聆聽前沿農業技術講座
圖為隊員們學習大豆種質資源保存與管理場景
青春助力,科普直播興鄉村
鄉村振興需聚力,人才先行方致遠。團隊成員既是技術的傳播者,更是創意的踐行者,以短視頻、直播和vlog為橋梁,用新穎的形式、接地氣的表達,讓農業知識煥發新的活力,也讓大眾得以窺見鄉村振興背后的奮斗身影。團隊深入田間,將農業知識制成生動短視頻,針對特色農作物,制作全流程科普內容,融入方言解說與趣味字幕,貼近農民習慣。團隊成員通過每日vlog記錄工作心得,分享農業科普思考與振興初心。團隊成員化身“科普主播”,直播分享技術、解答難題,帶觀眾“云游”科技產業園區,展示無人機施肥、智能大棚等設備,助推產業升級,以科技與青春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
圖為“青楓”社會實踐服務隊進行科普直播現場
圖為利用官方賬號發布科普小短劇及隊員每日vlog
協同共建,校地聯動譜新篇
依托本次三下鄉活動,齊魯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充分發揮學科與人才優勢,精準對接兩岸魯臺青山綠水農業大健康科技產業園的科技需求。聯動校內科研團隊,圍繞科技方向展示成果與規劃,推動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產學研”長效科技合作。合作聚焦共建科創基地、技術攻關、培養科技人才及共享資源,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推動校企科技合作邁入新階段,為科技助農、服務“三農”搭建長效平臺,注入農業現代化科技動力。
圖為雙方舉行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基地、“青楓”社會實踐服務隊社會實踐基地揭牌儀式
隊員們最美的青春模樣是“書卷氣和泥土味并存,把地種出了科技范兒”,齊魯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青楓”服務隊在實踐中匯聚青春力量,將時代使命與個人成長熔鑄起來,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真正讀懂了“三農”發展的脈搏與需求,讓科技助農的種子在這片沃土上持續扎根、抽枝展葉,結出更多振興碩果,為“三農”發展撐起一片濃蔭。
(來源:齊魯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