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時代命題下,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 “國韻遺珍?智護傳承” 項目團隊近日深入山東德州,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德州黑陶微雕技藝” 傳承人秦吉良展開深度對話,以專業視角探尋非遺知...
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時代命題下,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 “國韻遺珍?智護傳承” 項目團隊近日深入山東德州,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德州黑陶微雕技藝” 傳承人秦吉良展開深度對話,以專業視角探尋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新路徑。
走進秦吉良的工作室,一件件黑陶微雕作品古樸雅致、精妙絕倫。作為該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秦吉良將書法的筆走龍蛇、繪畫的虛實相生與陶藝的渾然天成巧妙融合,讓傳統技藝在指尖綻放新生。創作時,他屏氣凝神,以刀代筆,在黑陶表面勾勒出細膩紋路,向團隊成員生動展示 “心靜、手穩、眼準” 的微雕精髓。然而,在商業化浪潮沖擊下,這項古老技藝正遭遇傳承斷層與侵權仿冒的雙重危機?!袄鲜炙嚨膭撟髯髌窙]有好的銷售渠道,仿冒品又充斥市場,真叫人著急?!? 秦吉良的話語中滿是憂慮與期盼。
團隊憑借法律專業知識,從著作權確權、商標品牌打造、銷售平臺的搭建等維度,為黑陶微雕量身定制知識產權保護方案。秦吉良對方案高度認可,雙方達成合作,攜手守護非遺技藝的創新成果。
與此同時,團隊搭建的 “國韻遺珍?智護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數字化保護云平臺計劃在山東試點。該平臺依托“非遺項目數據庫”“非遺云榷” 等五大模塊,運用區塊鏈存證鎖定作品創作時間,借助 AI 監測實時掃描侵權線索,構建起 “3X+2” 全周期保護機制。通過與政府、企業、非遺傳承人多方聯動,平臺不僅能為非遺技藝提供法律防護盾,更致力于打通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轉化的通道。
(稿件來源:山東建筑大學 文/孫琳 宮文靜)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