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財經大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學院教授童光輝帶領20余名財政學專業研究生走進了中國財稅博物館,開啟了一堂特別的專業課——《中國財稅史》。通過深入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讓同學們以更加直觀、生動...
近日,浙江財經大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學院教授童光輝帶領20余名財政學專業研究生走進了中國財稅博物館,開啟了一堂特別的專業課——《中國財稅史》。通過深入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讓同學們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感受中華傳統財稅文化,了解財稅歷史。
圖片由浙江財經大學提供。
課程講解從先秦時期的天然海貝、人工仿制銅貝,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等四大貨幣體系,再到秦漢以后的圓形方孔錢;從秦統一前后的半兩錢,到漢代的五銖錢,再到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過展廳里一枚枚材質不同、形態各異的錢幣,學生們對貨幣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童光輝看來,貨幣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供挖掘,“貨幣不僅是交易媒介,也是國家主權的重要象征、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
“童老師在課堂上講解過明朝魚鱗圖冊的制度安排。這次參觀中,我親眼看到了魚鱗圖冊,上面刻畫了土地的四至界址,將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連接地繪制,真的就如同魚鱗一般。再結合各地的賦役全書等史料,有關土地產權和賦稅徭役等內容都鮮活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課后,財稅學專業的研究生孫薪濤表示受益頗多。
從2016年開始,童光輝便經常將課堂搬進博物館。他表示,“以文物展覽為教案,一件件文物記載著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始終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傳奇,讓書本上抽象的知識、概念變得生動有趣。同時,也能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認識中國文化,從而增強文化自信,真正在思政育人上做到‘潤物細無聲’。”(劉佩瑤)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