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記錄下山東青年學生投身祖國建設和家鄉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現當代大學生風采,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少年強”山東青少年成長平臺將特別發起“將青春寫在祖國大地”2024山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
編者按:為記錄下山東青年學生投身祖國建設和家鄉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現當代大學生風采,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少年強”山東青少年成長平臺將特別發起“將青春寫在祖國大地”2024山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征集與展示活動。投稿可發送至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年說》新聞專欄官方郵箱:qlwbyddx@126.com,郵件主題請注明“將青春寫在祖國大地+所在學校+姓名+身份/職務+聯系方式”。
文/山東女子學院 賈雨彤
為積極響應國家“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2024年7月12日,山東女子學院旅游學院“旅農向陽”社會實踐團隊再次出發,前往濟南國家濕地公園開展為期7日的生態調研與科普創新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與科普教育,提升公眾對濕地生態價值的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濟南國家濕地公園作為城市“綠肺”,不僅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承擔著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污染凈化等多重生態功能。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濕地生態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深入了解濕地現狀,探索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實踐團隊精心策劃了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活動以“生態調研”和“科普創新”為主題,旨在通過實地考察、數據采集、科普游戲設計等形式,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為濕地保護工作貢獻力量。
為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實踐團隊進行了充分的籌備工作。團隊成員首先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咨詢專家意見,制定了詳細的調研計劃和科普方案。同時,團隊還邀請了環保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培訓和指導,確保每位成員都能熟練掌握調研技能和科普知識。
例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名為“香蒲”的植物。它的葉片細長,像一把把綠色的寶劍,而其蒲棒則具有藥用價值和工業用途。通過深入了解香蒲的生態習性和價值,我們更加認識到濕地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在活動組織方面,團隊根據成員的專業特長進行了合理分工,成立了數據采集組、游戲設計組、宣傳報道組等多個小組。各小組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共同推進活動的實施。
活動首日,實踐團隊抵達濟南國家濕地公園,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濟南國家濕地公園進行簡單了解后,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實地調研中。數據采集組成員手持專業設備,穿梭于濕地各個角落,對濕地植物、鳥類、昆蟲等生物資源進行詳細記錄。他們認真觀察每種植物的形態、生長習性及分布情況,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和分析。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濕地內植物種類繁多,生態系統復雜多樣。據統計,濕地公園內共有高等植物115科867種,野生動物有57科202種,其中包括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這些生物資源的存在不僅豐富了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也為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為更好地普及濕地生態知識,實踐團隊還針對每個動植物設計了一款寓教于樂的科普小游戲。游戲以濕地探險為主題,真正走入濕地、走進自然。玩家需通過解答關于濕地生物、生態功能等方面的趣味問題,逐步解鎖濕地生態系統的奧秘。游戲設計巧妙,畫面精美,吸引了眾多游客和當地居民的參與。
在推廣環節,實踐團隊成員們熱情地向游客介紹游戲的玩法和意義,鼓勵他們通過游戲體驗加深對濕地生態的認識。同時,團隊成員還設置了互動問答環節,邀請游客參與濕地知識問答,答對者可獲得精美紀念品一份。這種互動式的科普方式不僅提高了游客的參與度,也有效傳播了濕地保護的理念。
經過數日的努力,實踐團隊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他們不僅收集到了大量寶貴的濕地生態數據,還成功設計并推廣了許多受歡迎的科普小游戲。這些成果不僅為濕地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提升公眾濕地保護意識作出了積極貢獻。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濟南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方對實踐團隊的辛勤付出表示高度贊揚,并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共同推動濕地保護工作的發展。
實踐團隊表示將繼續關注濕地生態保護事業,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科普教育方式和方法。他們計劃將此次活動的經驗和成果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濕地科普教育模式,為更多地區的濕地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他們還將積極參與各類生態保護志愿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青春力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 鞏悅悅 實習生 常新越 李苗 編輯整理)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