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北京工業大學“運河上的大思政課”在位于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城市副中心元宇宙應用創新中心開講,參觀結束后,北京工業大學教授、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劉洋帶來“文化傳承視角下,首都...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成的場景通過3D裸眼技術立體地展現在眼前,緊接著,大屏幕像門一樣打開,學生們就此進入了一個集納AI、VR、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展廳之中,親眼感受到虛擬與現實的交融……12月6日下午,北京工業大學“運河上的大思政課”在位于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城市副中心元宇宙應用創新中心開講,參觀結束后,北京工業大學教授、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劉洋帶來“文化傳承視角下,首都文創產品創新設計開發”的主題講座,以課程思政的方式讓學生提升文化自信。
為創新課程思政授課形式,提升授課效果,北京工業大學通州校區挖掘運河文化元素,聯動學科專業開設“運河上的大思政課”,此次的“元宇宙中授課”便是系列課程之一。
學生們進入虛擬現實場景中體驗前沿科技。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
學生實地探訪元宇宙相關企業最前沿研究項目
從事智能機器人研究的企業致力于突破哪些問題?智能視覺系統可以應用在當下的哪些場景中?虛擬成像技術如今發展到什么程度?現場,元宇宙展廳的工作人員帶學生們逐一參觀當下的前沿技術內容,以及從事與元宇宙技術相關的企業情況。學生們對服務器等電子設備、VR場景非常感興趣,紛紛舉起手機、相機拍照留影,有學生還親自戴上VR眼鏡體驗在元宇宙中寫字和作畫的過程。
新京報記者現場了解到,該元宇宙應用創新中心今年3月啟動,共六層,一層為展廳和體驗館,面積達2000平方米,二至六層均是元宇宙企業辦公空間,目前,已有7家企業入駐,陸續還將有新企業進入,中心出臺了房屋補貼等措施孵化和扶持與元宇宙事業相關的創新創業企業。
“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發源地,中關村通州園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創新功能的主要承載區,向高校院所開放進行調研、參觀,可以實現共贏,也歡迎高校教師上門授課,幫助我們提升產業和經濟能力。”提到為此次“運河上的大思政課”提供教育教學平臺,中關村通州園黨工委副書記朱蕾介紹,元宇宙應用創新中心主要幫助孵化、壯大與元宇宙、數字經濟相關的企業,和高校合作交流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
學生戴上VR眼鏡體驗在元宇宙中寫字和作畫的過程。 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
參與此次課程的均為北京工業大學大一新生,來自藝術設計學院、軟件工程等各個學科。“我們在大二時會面臨專業方向的選擇,這次課程拓展了我的認知,我覺得未來也可以選擇數字媒體專業方向,運用好數字化的傳播工具。”北工大軟件工程專業大一學生劉錦玉告訴記者,通過參觀學習,她認識到了本專業發展的新方向,也了解到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科技。
理解工業設計和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在隨后的講座中,劉洋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來講述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融合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給學生們帶來工業設計、文創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啟發。劉洋畢業于清華美院,長期致力于工業設計、視覺傳達、文創產品、城市品牌等領域的設計實踐與教學工作,關注中國傳統文化 與當代設計融合的方法研究。他主持國家藝術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北京市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獲獎頗豐。
課堂上,他基于十余年對于課題的研究,通過介紹給故宮、國家大劇院、北京動物園、頤和園香山革命紀念館等實際設計的案例,表達設計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性。他還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積攢的公仔、玩具照片,拉近和青年學生們的距離。在他分享的案例中,既有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交互設計相關的原創作品,還有與元宇宙相關的數字藏品案例,他從科技與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紹北京工業大學服務北京的辦學理念,引導學生在學科及文化中一步步建立自信。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劉洋帶來“文化傳承視角下,首都文創產品創新設計開發”講座。新京報記者李木易 攝
為什么當下二十四節氣火了?劉洋表示,研究中不難發現,大家把二十四節氣和當今生活緊密結合,這意味著中國傳統對當代生活仍然有指導意義,也讓設計師設計出了很多衍生文化作品。“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對當今時代仍然非常重要,傳統文化給了中國設計師很多機會,而且機會也給到了在座的你們。”劉洋感嘆道。
北京工業大學通州校區黨總支書記蔡立佳表示,“運河上的大思政課”這樣的育人平臺利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讓學生可以在實景中體驗科技發展進步的力量和速度,通過實地考察、感受,激發學生在課內加強“植根首都,科技報國”的理想信念。未來,該校還將拓展副中心資源,設計更多形式多樣的“大思政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