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抗疫,孩子居家學習,沒人看孩子讓不少雙職工家庭犯難了。如何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創新應對策略,這不僅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主講人: 江蘇省網上家長學校常務副校長 殷飛
防疫抗疫,孩子居家學習,沒人看孩子讓不少雙職工家庭犯難了。如何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創新應對策略,這不僅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創新社區服務,支持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僅是家事,也是國事。一方面要求公權力要審核家長所宣揚的“為孩子好”的做法是不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另一方面要求國家要承擔一定的家庭教育支持與服務的責任與義務。2022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在“國家支持”專章中明確指出:對于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家庭教育責任存在一定困難的家庭,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與相關部門協作配合,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為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創造條件。
為了防疫抗疫,孩子們居家學習,對那些雙職工家庭而言,如果沒有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持與配合,那么政府就應該主動創新工作機制,聯合多方力量開展家庭教育支持。如江蘇省婦聯主持推進的江蘇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建設示范性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創新地開展“三全”社區家庭教育支持行動,在“家庭全類型”維度上,鼓勵社區創新工作機制,對日常照顧孩子確有困難的家庭,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發動社區志愿者等方式,為雙職工家庭,留守兒童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托底式”支持服務。
創新不是等待,不是在原有工作機制下被困難束縛了手腳,而是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是政府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之舉。
創新家庭互助,聯合家庭資源
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協同是托底的,家庭情況千差萬別,在社會還未形成穩定的支持性工作機制時,每個家庭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創新家庭間的互助模式,為孩子居家學習創造小范圍的聯合。
居家防疫,不宜大規模地聚集和跨小區范圍的流動,在義務教育階段,一般都是就近入學,同一個班級和年級的學生會住在同一個社區或小區。在居家上網課期間,班級家長委員會應該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做好充分調研,掌握哪些學生的父母均要出門上班,而家庭中又無老人等其他家庭成員協助,可以組建臨時志愿家庭的模式,在防疫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兩三位同學到同小區,有成人看護的家中集中上網課。
家庭互助,對于現代家庭而言越來越陌生,年輕的家長從小就缺乏相關的交往經驗,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離,“社恐”心理明顯。因此,創新家庭互助,聯合家庭資源還需要學校教師主動組織與聯絡,幫助那些家庭缺乏監護人,家長工作忙碌又靦腆,孩子居家學習質量不高的家庭,創新自組織的工作機制。
通過家庭互助居家上網課的模式創新,人與人之間的“堅冰”得以打破,互動增強,信任感增加,家長和孩子都得到成長。
創新家庭管理,優化親子互動
前兩個方面的創新,更多來自外界,對于每個家庭而言,我們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資源整合能力。首先要有未成年人保護意識,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使未滿八周歲或者由于身體、心理原因需要特別照顧的未成年人處于無人看護狀態?!币虼?,雙職工父母應該把未滿八周歲的孩子妥善委托給鄰居或者親戚朋友等代為照管,這是對未成年人保護的起碼底限。
對于那些家中有老人或者已經委托給其他監護人進行照顧的孩子,家長也要和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根據孩子的特點共同確定在家上課的規則。如對于已經養成良好習慣的孩子,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天的生活規劃和學習要求,每天下班后和孩子進行總結,留守兒童家長可以每天晚上通過視頻通話的方式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對于正在建立習慣的孩子,親子在約定居家學習規則后,要增加孩子的反饋頻率,如半天或者更短的時間,父母要和孩子以及監護人進行電話溝通等,其目的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提升自控力,養成好習慣,避免因為失控每天讓孩子處于自控失敗的狀態。如,可與孩子平等協商,定時以電話或其他方式提醒自控能力還有待提升的孩子進行有效地學習。
及時和教師聯系是孩子居家學習時家長也應該重視的工作,通過和教師的溝通能夠了解孩子居家學習的真實狀態與效果,及時調整幫助孩子高效居家學習的方式方法。
居家學習的困難和挑戰是客觀存在的,提升全社會支持家庭教育是新時代的新期待,提升幫助孩子的智慧和藝術是新時代家長的必修課。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