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郵電大學參加高校人才網2025深圳·香港博士博士后跨境人才峰會,歡迎海內外優秀目標人才報名參會,與南京郵電大學現場交流。
南京郵電大學參加高校人才網2025深圳·香港博士博士后跨境人才峰會,歡迎海內外優秀目標人才報名參會,與南京郵電大學現場交流。
1.參會人才要求:
01境內在站/將出站的博士后研究員
02境內與博士后經歷相當(或更高)的青年在職人才
03港澳及其他境外地區的博士后研究員/在職學者
04港澳及其他境外地區將畢業/剛畢業的優秀青年博士
2.報名通道:點擊立即報名→https://bm.gaoxiaojob.com/vm/mY53adv.aspx
本次招聘會不收取參會人才任何費用。
參會福利:為助力人才赴會交流,我們將按照人才出發區域,為正式受邀參會學者提供最高500元的交通費用報銷支持,以及餐費補貼(60元/人)
3.參會流程:
①人才報名→②組織方審核人才資料→③6月3日前向符合條件的人才發送正式邀請函→④受邀人才憑邀請函到會
一、學校概況
南京郵電大學坐落于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被譽為華夏IT英才的搖籃。學校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高峰計劃A類建設高校,現有博士后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14個,本科專業52個。作為主要協同單位入選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作為牽頭單位入選省“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2個,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近30個。現各類在籍生3.4萬余人,教職工3100余人,包括中國兩院院士、海外院士、IEEE Fellow、“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教學名師等各類杰出人才70余人次。截至目前,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社會科學總論等六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校園環境優美,周邊教育、醫療等生活資源豐富,優質雙語幼兒園、知名中小學和三甲醫院一應俱全。
因郵電而生,隨通信而長,由信息而強。南郵人秉承務實進取的優良傳統,探索出了一條依托郵電通信行業做專做精、面向信息化社會做大做強的大信息特色發展之路。根據學校發展戰略需要,現誠邀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加盟我校,積極依托我校申報有關人才項目。
二、項目介紹
NO.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旨在吸引和鼓勵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含非華裔外籍人才)回國(來華)工作,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干,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學校支持措施(不含國家支持部分)】
學校將為入選者提供:
1.第三層次起聘;
2.直接評聘為教授、博導,直接聘為博士后合作導師;
3.直接事業編制;
4.提供極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不含學校繳納的五險一金、貨幣化房貼,超出年薪的各項各類業績獎酬上不封頂);
5.科研經費按國家撥款1:1配套;
6.家屬安排工作,協助子女入學;
7.直接入選校內“華禮人才計劃”和“華測人才”支持計劃,疊加支持;
8.組建科研團隊;
9.符合“江蘇特聘教授”舉薦條件的【見下】,直接舉薦,疊加支持。
10.江蘇省南京市重點海外引才計劃配套支持經費全額發放;
11.發放“紫金山英才卡”,持卡人可享受配套的健康醫療、家政服務、地鐵通勤,以及合作銀行提供的 市場化增值服務;
符合“江蘇特聘教授”舉薦條件的【見下】,直接舉薦,疊加支持。
01特別優秀的入選者,可一事一議,特事特辦;
02依托學校申報雖未入選、但進入到會評審階段的,可按第四層次聘用;
03推薦申報的,學校將給予推薦獎勵。
NO.2“江蘇特聘教授”計劃
江蘇特聘教授計劃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專項設立的人才計劃,作為江蘇省“雙創計劃”教育類項目,旨在面向海內外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推動若干學科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
【研究方向】: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網絡空間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支持措施】
(一)江蘇省資助
在3年聘期內,可獲:
(1)免稅獎金:每人每年不低于12萬元
(2)科研經費:
自然科學類特聘教授:不低于200萬元/人;特別優秀人才,不低于400萬元/人
人文社會科學類特聘教授:不低于100萬元/人
(二)學校待遇
(1)學校提供1:1配套科研經費;
(2)前期成果特別突出或前期成果較為突出的,可經評審程序分別按照學校第三或第四層次引進,享受相應層次的引進待遇;
(3)優先支持入選校內“華禮人才計劃”;
(4)學校積極協助解決出入境、居留、落戶、子女入學等事宜;
(5)學校根據需要為入選者配備科研助手,優先支持入選者申請國家和省重大科研項目;
(6)入選者在聘期內研發高新技術、轉化科技成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可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獲取相關產權收益。
三、招聘崗位
南京郵電大學2025年公開招聘崗位表
序號 | 崗位名稱 | 學院 | 專業要求 | 學歷學位要求 |
1 | 教學科研崗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理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大數據、控制科學與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2 | 教學科研崗 | 電子與光學工程學院、柔性電子(未來技術)學院 | 物理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3 | 教學科研崗 |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產教融合學院) |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理學、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4 | 教學科研崗 | 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數學、智能科學與技術、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電子信息 | 博士研究生 |
5 | 教學科研崗 | 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力學 | 博士研究生 |
6 | 教學科研崗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7 | 教學科研崗 |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 化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8 | 教學科研崗 | 物聯網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測繪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 | 博士研究生 |
9 | 教學科研崗 | 理學院 | 數學、統計學、物理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或網絡空間安全(本科和碩士需為數學類或統計學類專業) | 博士研究生 |
10 | 教學科研崗 | 現代郵政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信息網絡 | 博士研究生 |
11 | 教學科研崗 | 傳媒與藝術學院 | 新聞傳播學、設計學、動畫、數字媒體藝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博士研究生 |
12 | 教學科研崗 | 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統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統計學、數學 | 博士研究生 |
13 | 教學科研崗 | 經濟學院 | 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14 | 教學科研崗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史黨建、政治學、哲學、思想政治教育 | 博士研究生 |
15 | 教學科研崗 | 社會與人口學院 | 社會學、社會工作、統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 | 博士研究生 |
16 | 教學科研崗 | 外國語學院 | 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非外語學科博士學位獲得者需要有外語背景) | 博士研究生 |
17 | 教學科研崗 |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 教育技術學、高等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 | 博士研究生 |
18 | 教學科研崗 | 體育部 | 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學,體育教學,體育,運動訓練 | 博士研究生 |
19 | 教學科研崗 | 碳中和先進技術研究院 | 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20 | 教學科研崗 | 人口研究院 | 法學、經濟學、管理學、醫學、教育學、理學、工學 | 博士研究生 |
21 | 教學科研崗 | 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 | 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博士研究生 |
22 | 教學科研崗 | 工程實驗教學部 | 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儀器科學與技術 | 博士研究生 |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