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南京警察學院2025年度公開招聘公告》,我院已完成部分崗位公開招聘計劃,結合工作需要,現將我院2025年度公開招聘補錄工作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根據《南京警察學院2025年度公開招聘公告》,我院已完成部分崗位公開招聘計劃,結合工作需要,現將我院2025年度公開招聘補錄工作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招聘計劃
本次補錄共設置1個職位、擬錄用1人,具體職位信息及資格條件詳見《南京警察學院2025年度公開招聘補錄計劃表》(見附件1)。
二、招聘對象
(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應屆畢業生(含國家規定擇業期內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不含各類委培生、定向生)。
(二)省(部)級以上政府、部門舉辦的普通高等院校,以及市(地)級以上黨政機關、重點科研院所中,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在職在編人員(含當年度出站博士后)。
三、報名條件
(一)報考人員須具備以下資格條件:
1.中共黨員(含中共預備黨員)或共青團員。政治立場堅定,對黨絕對忠誠,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行,熱愛人民公安事業。
2.具備履行崗位職責所需的知識和能力,高等學歷教育各階段均須脫產取得相應全日制學歷和學位;高等學歷教育各階段畢業學校所屬主管部門應為省部級(含)以上政府、機關。
職位要求專業條件為最高學歷對應專業,報考者須以主修專業報考,不接受以第二專業或輔修專業報考;報考人員所取得或即將取得的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中專業名稱必須一致,頒發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的學校名稱也應當一致。
3.報考人員應在22周歲至30周歲(1995年1月后至2003年1月前出生)。身心健康,能夠勝任繁重艱巨的公安工作。
4.符合事業單位招聘法規規定的資格條件,聘用到人民警察崗位的,還應當符合人民警察法規定的有關資格條件。
5.法律法規、政策規定以及職位要求和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其他資格條件。
除2025屆高校畢業生取得相關學歷、學位的時間截止到2025年7月31日外,職位要求的其他資格條件(如政治面貌、工作經歷、資格證書等)截止時間均為2024年12月31日。
(二)報考人員不得具有以下情形:
1.具有《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工作辦法》第八條、第九條情形的。
2.與招聘單位工作人員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以及近姻親關系的。
3.父母、配偶或子女已移居國(境)外的,子女或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與外國人結婚的。
4.曾連續六個月以上在國(境)外留學、工作、生活,國(境)外期間經歷和政治表現難以進行考察的。
5.人事檔案(學籍檔案)存在“三齡二歷一身份”篡改造假或重要材料缺失、嚴重失實等問題的。
6.有法律、法規規定不得聘用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其他情形的。
四、報名程序
(一)網上報名
2025年3月22日8:00至2025年3月28日16:00期間為統一報名時間,報考人員可登錄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江蘇省教育人才服務中心)機關企事業單位招考網上管理系統(http://zkfw.91job.org.cn/)網上報名。
報考人員需同步填寫《南京警察學院2025年公開招聘學術評估考核表》(附件2),并在報名截止日前提交電子材料發送至招聘郵箱rsc@njpu.edu.cn,郵件名及壓縮包文件命名為報考職位代碼+姓名+畢業院校,提交材料清單如下:
1.附件2的WORD版本(需附電子手簽)。
2.所填成果的證明材料掃描件(提供目錄,合并為一個PDF)。
其中SCI和EI收錄的論文提供檢索報告,項目提供立項和結項證明,著作提供出版社的字數證明以及封面、版權頁和扉頁,專利提供專利證書,著作權提供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其它成果提供相應證明材料。
(二)資格審查
2025年3月22日8:00至2025年3月29日16:00期間為報名資格初審時間,我院將確認報考者是否具有報考資格,報考者可登錄報考系統查詢資格審查結果。資格審查貫穿招聘工作全過程,在各環節發現報考者不符合報考資格條件的,我院均可取消其報考或聘用資格。
五、考核測評
本次招聘崗位的報考人員免除筆試,需參加體能測評(10米×4往返跑、縱跳摸高、男子1000米)、人民警察職業心理素質測評和專業能力測試。
(一)專業能力測試
本次招聘崗位擬于2025年4月組織專業能力測試,具體時間和相關事宜以南京警察學院官網通知為準。
1.專業能力測試人選。
本次招聘崗位所有通過資格審核人員均進入體測和專業能力測試環節。
2.專業能力測試程序。
專業能力測試采取課程試講和學術評估的方式進行。課程試講包括個人自我介紹、試講(簡短學術講座或說課形式,內容為考生個人專業范圍內知識,且須與所報名崗位專業需求相關)和現場提問。課程試講主要是對考生教育教學能力進行考核,包括教態是否自然、得體,語言是否流暢、準確,知識講解是否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教學方法是否科學有效、靈活得當等。學術評估主要通過學術評價、科研量化兩種方式相結合進行考核,主要是對考生的科研成果的評估、發表文章價值評估,著重考察其學術背景、科研能力、學術水平以及支撐學科發展和學術團隊建設情況等。
3.專業能力測試總成績的計算。課程試講成績滿分為100分,按50%比例折算計入專業能力測試總成績;學術評估成績滿分為50分,其中學術評價占30分、科研量化占20分。專業能力測試總成績=課程試講成績×50%+學術評估成績。
參加專業能力測試人數與聘用計劃數比例低于3:1的,考生專業能力測試總成績應達到最低合格分數線(70分),方可進入體檢和考察。
(二)體能測評和心理素質測評
入圍面試人員,均須在專業能力測試前進行體能測評和人民警察職業心理素質測評。體能測評不合格人員,不得進入面試環節。體能測評參照《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體能測評項目和標準》(公政治[2024]60號)執行,體能測評以現場測評結果為準,不另行復測。有一項不合格的,體能測評不合格。測試項目為10米×4往返跑、縱跳摸高、1000米(男),具體標準見下表。
男子組
項目 | 標準 | |
30歲(含)以下 | 31歲(含)以上 | |
10米×4往返跑 | ≤13″1 | ≤13″4 |
1000米跑 | ≤4′25″ | ≤4′35″ |
縱跳摸高 | ≥265厘米 |
人民警察職業心理素質測評不計分,測評結果作為辨識考生是否適合從事人民警察職業的重要參考。
(三)綜合成績計算
綜合成績按照專業能力測試的總成績確定,成績保留兩位小數。
六、體檢考察
專業能力測試結束后,按照綜合成績從高到低的順序、考察對象與計劃聘用人數1:1的比例確定體檢考察人選。如遇體檢考察不合格或放棄等情況,可按綜合成績順序遞補。
(一)體檢
體檢項目和標準參照《關于修訂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及公務員錄用體檢操作手冊(試行)的通知》,以及《關于印發公務員錄用體檢特殊標準(試行)的通知》中人民警察職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政治考察
政治考察嚴格執行《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政治考察工作辦法》,按照人民警察的標準、條件和擬聘用職位要求,重點考察人選是否符合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等政治要求,對考察對象在理想信念、政治立場、政治態度、道德品行、能力素質、心理素質、遵紀守法、廉潔自律、職位匹配度、是否具有需要回避的情形等,以及主要經歷、出國(境)情況、獎懲情況、現實表現進行全面考察,并對考察對象的家庭成員、社會背景等進行延伸考察。
七、公示聘用
學院根據資格條件、綜合成績、體檢、政治考察等情況,按規定確定擬聘用人員并組織公示。公示期滿,對沒有問題或者反映問題不影響聘用的,經報主管部門備案后,按規定辦理聘用手續。
八、相關待遇
聘用人員具有公安部直屬單位事業編制,評授人民警察警銜,按照規定享有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職業年金和住房補貼等待遇。
九、其他事項
(一)招聘過程中的相關公告、通知及公示在南京警察學院官網(http://www.njpu.edu.cn/)發布。報考人員在招聘期間務必經常登錄、查看招考信息,未按公告、通知相關要求執行的,產生的后果由個人承擔。報考人員在招聘期間務必保證電話暢通,因考生個人原因連續3個工作日聯系不上者,視為棄權。
(二)報考人員提交的報名材料及信息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對于偽造、涂改證件、證明等報名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應聘資格的,在考試體檢考察過程中作弊的,或者有其他違反公開招聘紀律行為的,將按照《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規定》進行處理。
(三)本次招聘不出版也不指定考試輔導用書,不舉辦也不委托任何機構或者個人舉辦考試輔導培訓班。凡有假借考試命題組、考試教材編委會、主管部門授權等名義舉辦的有關考試培訓、網站或者發行的出版物等,均與本次招聘及學院無關,請廣大報考者提高警惕,莫被誤導干擾,謹防上當受騙。家庭成員有違法犯罪等可能影響聘用后依法公正履職情形的,謹慎報考。
報名咨詢電話:025-85878763;025-85878857
聯系人:陳老師;李老師
紀律監督電話:025-83268322
報名系統技術支持電話:025-66049069
招聘郵箱:rsc@njpu.edu.cn
附件2:南京警察學院2025年公開招聘學術評估考核表(僅限參加專業能力測試崗位人員填寫).docx
南京警察學院
2025年3月21日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