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聚焦文化傳承與青年成長雙向賦能,構建“紅色記憶采集—青春價值內化—社區浸潤傳播”育人模式,為高?!耙徽臼健鄙鐓^文化建設提供“揚大范式”。
揚州大學聚焦文化傳承與青年成長雙向賦能,構建“紅色記憶采集—青春價值內化—社區浸潤傳播”育人模式,為高校“一站式”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揚大范式”。
體系護航,多維導師筑牢根基。學校以“四師護航”體系為核心,在“一站式”學生社區內構建“專業奠基+思想鑄魂+實踐賦能+生涯領航”的“四師護航”全方位育人生態。依托學校歷史學學科優勢,聘請多位權威專家擔任學術導師,開設“口述史研究方法論”“新中國口述史規范化建構”等核心課程,深研歷史脈絡;組建“思政名師+關工委老同志+優秀黨員”復合型導師團隊,將紅色敘事融入“一站式”社區日常思政教育;聯合各地檔案館等,在社區開展“口述訪談工作坊”,鍛造硬核技能;引入檔案史志館負責人、文化企業高管等生涯導師,在社區開設“文化傳承職業規劃課”,形成“學術—職業—使命”貫通的人才培養鏈。
躬行實踐,青春步履丈量史跡。學校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的組織動員優勢,聚焦青年實踐主體性,組織學生深入歷史現場,用腳步丈量紅色熱土,以青春視角發掘、記錄、整理珍貴紅色記憶。組織學生團隊在10年間跨越15個省份,采訪抗戰老兵和親歷者,通過系統性地采訪和拍攝,積累起一批詳實的文字和影像資料,在聆聽記錄中銘記歷史、致敬英雄。此外,以社區為單位組織學生實地調研各地紅色資源,追尋黨的偉大精神,形成12座紅色博物館的調研報告,打造“行走的黨課”。
范式輻射,紅色浸潤多維場域。立足“一站式”學生社區物理空間與文化氛圍,打造多個紅色文化浸潤場景:在物理空間層面,于社區長廊設置“抗戰口述史主題展”;在教育活動層面,以社區為基地組建“紅色宣講團”走進中小學講述紅色文化故事,開發情境黨課;在數字平臺層面,搭建“云上口述史”資源庫,上傳訪談音頻、歷史照片等多種數字教材,形成“可觀、可聽、可感、可參與”的全方位、立體化社區紅色文化育人場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