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訊(記者楊甜子)“全校公選課上有學生用AI作弊答題,我給了0分,并上報了學校教務。”4月17日,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給記者發來微信,并附上了兩張學生作業的截圖。記者隨即聯系了南京大學...
揚子晚報訊(記者楊甜子)“全校公選課上有學生用AI作弊答題,我給了0分,并上報了學校教務。”4月17日,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給記者發來微信,并附上了兩張學生作業的截圖。記者隨即聯系了南京大學本科生院,院長王駿表示,學生使用AI寫作業,沒有完成教學要求,苗老師的安排是合適的。南京大學已經出臺相關指導意見,給學生作業中的AI依賴“立規矩”。
苗懷明教授介紹,這門本科生全校公選課名叫“《紅樓夢》悅讀”,學生在作業中用AI回答的是一道主觀題,題目為“《紅樓夢》對當代中國人有哪些啟發?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學生回答的部分共計716字,分出了“物質與精神的平衡:警惕過度逐利”“家族教育的反思:尊重個性發展”“人際關系的復雜性:真誠與智慧的共存”等五點,并配有導語和結語,平均每一點的文字量不超過一百字。
“這樣的行文方式非常‘人工智能’。”苗懷明對于AI并不陌生,為了驗證自己的判斷,他將同樣的問題輸入了deepseek做了嘗試。“我發現,deepseek給出的解題思路和回答內容與學生作業高度一致,部分語句表達甚至完全相同。因此我判斷,學生上交的卷面答案是由AI生成的。”
苗懷明給這位學生的作業判了0分,并將這一情況以郵件形式正式上報學校教務部門。南京大學本科生院的教務老師孫聞宇很快給苗懷明回復了郵件:“苗老師,評分標準由您決定。我也用deepseek測試了,確實重合度很高。”
“《紅樓夢》悅讀”課程的助教,南大文學院研三學生張子玥告訴記者,自己在協助苗老師完成課程教授的過程中,確實發現學生作業出現了“AI化”傾向。“我之前已經在課程群里向選課的80名同學發出過提示,一旦發現使用AI完成讀書報告等作業,一律作0分處理。”
學生作業中的“AI依賴”,未來有望得到緩解。記者了解到,南京大學于3月27日通過了《關于本科生規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導意見(試行)》,并于4月中旬正式向全校下發。“學生的AI依賴和學術誠信之間確實存在博弈。”南京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潘柏牽頭起草了這份指導意見,他表示,文件中對于對AI“可用與禁用”場景、內容標識與記錄、權責明晰與監督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我們用這‘三把尺’界定AI使用邊界,希望通過AI賦能與規范并行,提升學生的學術自律,共建AI與學術共生的新生態。”
記者追訪:“立規矩”只是個開始——
未來的畢業論文將“雙重查重”
南京大學本科生院院長王駿向記者提供了《關于本科生規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導意見(試行)》全文。禁止“關鍵內容的創作替代”是文件中作為醒目的一條:
禁止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代寫論文、作業、報告或作品中的關鍵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研究(實驗)假設提出、選題意義、方案設計、創新性方法設計、研究(實驗)數據、研究(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結論總結、直接生成學術引用與參考文獻列表等,以確保最終學術成果的原創性和學術誠信,避免學術不端行為。
“出臺文件不是這件事的句號,還得有更具體的解決辦法。”這是苗懷明教授在批改學生作業中第一次遇到完全使用AI“代寫”的情況,接受記者采訪時,苗老師難掩憤怒:“這位同學用的是復制粘貼的方式,老師改作業一下就能辨別出來。如果他們用AI寫作,然后再用自己的話修改,就很難辨別了。老師如果沒有鑒別能力,學生用AI作弊答題是無法查出的。”
“我們正在相關科技公司探討,尋求合適的第三方檢測工具,到時候會推薦給老師。”對于一線教師的疑惑,南大本科生院副院長潘柏這樣回答。
記者了解到,“雙重查重”或將在2025畢業季成為論文提交的常態。學校會對學生的畢業論文同時進行“查重”和“AIGC檢測”,如果超過規定上限,論文將不得參加盲審和答辯。
全國統一的AI使用規范有望制定
記者注意到,學生作業中出現的“AI依賴”,南京大學并不是個例。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高校,都以不同形式積極應對著AI工具帶來的挑戰。例如,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明確要求,本科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不得超過40%。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華東師范大學強調,在使用AI工具完成作業時,必須明確標注且內容占比不得超過20%。復旦大學則采取更為嚴格的標準,明確禁止在本科生畢業論文中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或進行潤色、翻譯等工作。
雖然高校們積極“動起來”,但在全國層面,目前尚未建立統一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標準與規范。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使用AI寫論文算不算偷懶”就是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陳廣浩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這樣表態:“AI網上應用的場景更廣闊了,比方說寫論文的構架,用DeepSeek還是可以的。但是好多理科的實驗數據等,實際還是靠人。從國家層面來講,制定規則還是有必要的。”
“AI倫理教育”成為高校新課題
網絡社交平臺上,“AI依賴”也是熱門話題。“有的時候深夜論文寫不出來,我會跟ChatGPT商討一下思路,但是它不會幫你寫。”網友“小蘑菇”認為,AI的合理使用,確實有助于思路的拓展。“但對于文學表達,AI真的是個‘門外漢’。”有網友建議,面向學生群體將AI倫理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體系,開設AI工具規范使用專題講座,強化學術誠信意識培養。
南大本科生院院長王駿告訴記者,出臺AI使用指導意見,并不意味著對AI“一刀切”。“學生如果覺得必要,或者能夠做出創新,可以和老師溝通,得到老師認同后再使用,并記錄使用過程備詢。AI使用應當遵從教學目標,有教師做好規范和引導,允許事后追溯。”
盡管對學生使用AI當做作業“槍手”有些憤怒,但苗懷明教授對于AI的發展保持開放態度:“可以將AI作為一種很好的輔助手段用于教育和閱讀。如今老師在課堂上講一個知識點,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查到比這個知識點豐富得多的信息,因此老師的講授不應該再以知識的講授為主,而是要將重點放在方法、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上,教學生如何搜集和辨析材料,教他們如何思考,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知識的傳授也不能放棄,它同樣重要,但重點應該是如何讓學生記住這些知識,運用這些知識。”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石偉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