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散風爽,入秋以來,山林沃野一派繁忙之景。在鹽城大豐林場南場3排路北0號地塊,一排排青錢柳迎風挺立,生機勃發。昔日的不毛鹽堿地,如今在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學博士岳喜良看來,卻是一片郁郁蔥蔥致...
暑散風爽,入秋以來,山林沃野一派繁忙之景。在鹽城大豐林場南場3排路北0號地塊,一排排青錢柳迎風挺立,生機勃發。昔日的不毛鹽堿地,如今在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學博士岳喜良看來,卻是一片郁郁蔥蔥致富林。
青錢柳是我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是集藥用、保健、材用和觀賞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珍貴樹種,因其果似銅錢和葉具甜味又名“搖錢樹”和“甜茶樹”。青錢柳的自然分布區主要集中在我國亞熱帶中西部高海拔山區,長期以來受制于自身生物學特性,花期不遇、種子深休眠、無性繁殖困難等,“‘搖錢樹’結不了‘搖錢果’”,成為困擾林農的難題。
岳喜良是個土生土長的鄉里娃,自幼在山野間成長勞作的經歷讓他能夠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林農與山林之間的情感聯結。從讀大學開始,岳喜良就選擇了森林培育專業,師從青錢柳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方升佐。在導師的指引下,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岳喜良發現青錢柳葉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市場對其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及產業化的需求前景廣闊。而野生青錢柳品種中葉片的有效成分含量較低,又面臨扦插后難生根,下游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等問題。想讓更多林農靠“搖錢樹”捧牢“金飯碗”,亟須發揮科技的作用,岳喜良琢磨著圍繞青錢柳這片“小葉子”做點“大文章”。
學院黨委在得知他的想法后非常支持,組建了一支集森林培育、農林經管、中藥生產與加工等不同學科背景,本碩博貫通的科創團隊,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小葉子”功能型黨支部。“以黨建鏈穿起科研鏈和服務鏈,這是我們加強有組織科研的一次有益嘗試。”南京林業大學林草學院、水土保持學院黨委書記唐萍這樣解讀“小葉子”的含義,既是圍繞青錢柳葉展開科技攻關和社會服務,同時也希望團隊成員發揚求真奉獻的科學精神,甘做強林興林和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根深葉茂的一片“小葉子”。
培育好良種 增厚家底子
想要產業現代化,良種是基礎。在方升佐教授的帶領下,“小葉子”團隊在青錢柳分布區收集了36個種源、240多個家系的種質資源,建成了國內最大最全的青錢柳種質資源保存庫和全國唯一的青錢柳全基因組數據庫。
為了改良葉片有效成分含量低的問題,團隊運用分子標記育種技術,通過SSR分子標記檢測與葉片高產相關的基因并進行篩選,基于其遺傳標記的特性將有效位點植入葉片中,培育高生物量+高產量的“雙高”良種。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究,團隊選育出了材葉兩用的良種——青錢柳“沐川”種源。改良后每株青錢柳鮮葉產量由原來的2kg提升到6kg;每千克葉活性物質含量由18g/kg提升到60g/kg,葉畝產有效成分含量提高10倍,為加速青錢柳葉用林的定向營造提供了豐產、優質和穩定的種源及家系。新創制的5個高產、優質葉用青錢柳良種“南青1號”“南青2號”“南青3號”“南青4號”和“南青5號”正在審定。
破解擴繁難 蹚出新路子
由于青錢柳是扦插難生根樹種,傳統生根率在12%左右,即100株苗中僅有12顆能成活,而且生根周期較長,扦插育苗技術未成熟應用于生產實踐。為此,團隊篩選了300多種配方,經過1800多次田間觀測、7300多次理化分析,調配了以吲哚乙酸和獨角金內酯為主要原料的S- I型生根活化劑。
“我們通過打破激素平衡,以刺激根尖細胞的短期快速分裂。”經過實驗對比發現,使用活化劑后的苗木,其生根率可由12%提升至92%;生根時間也由原來的90天縮短到30天。
基于一系列難題的攻破,團隊開始著手在青錢柳主產區推廣種植。他們首先選擇了革命烈士方志敏英勇就義地——紅色老區江西省玉山縣,助力當地老鄉脫貧固富。五年多來,團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林農進行實操培訓2600人次,不僅幫林農育苗、教林農種苗,還通過直播等新技術帶著林農們一起賣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的青錢柳種植及銷售模式,直接帶動282戶、400余人返鄉就業創業,戶均增收17020元,總增收480萬元。
轉化價值高 鼓起錢袋子
團隊借鑒中醫藥“水火共制”的炮制技術,解決葉提取率低的問題。而且,經過水火共制后,青錢柳通過激活人體內AMP活化蛋白酶的表達,可顯著增強抗血糖療效,經血糖指數計算顯示,由原先的15%提升至90%。
實現產業化發展后,“小葉子”的產業鏈條有效延長,林農們不僅可以通過出售青錢柳葉獲得利潤,還可以到青錢柳深加工廠就業獲取工資報酬。2022年,岳喜良帶領“小葉子”團隊成立了林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從合作社、生產加工企業,再到下游食品、醫藥企業的全產業鏈,并積極與北京同仁堂、天方健等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成為他們的優質原料供應商。去年公司實現營收516萬元,今年上半年已突破720萬元,讓青錢柳這棵“搖錢樹”真正結出了“搖錢果”。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最好交匯點在研究生培養,最有效路徑是產學研融合、校地企共促。”唐萍書記說,“我們鼓勵學生尤其是碩博士生,以國家和行業實際需求為導向,瞄準科技前沿和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領域,揭榜領題、精準破題,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通訊員 方彥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攝影 韓珺楠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