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州工程學院)主動對接常州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常州“智能制造”名城建設任務,積極聚焦長三角特色產業,整合政府、行業龍頭企業等優勢資源,充分發揮...
今年以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州工程學院)主動對接常州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常州“智能制造”名城建設任務,積極聚焦長三角特色產業,整合政府、行業龍頭企業等優勢資源,充分發揮產教集聚優勢,創新校企合作機制,重點搭建校地校企融合集成化平臺,使產教融合實現新突破。
目前,常州工程學院已與10多個行業協會建立創新聯合基地,與30多個鄉鎮或園區結成對子,與100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3年來,該?!八募肌狈盏劫~1.6億元,幫助企業提升經濟效益3340萬元。
完善機制體制,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我們堅持實施創新‘一把手’工程,創新機制體制,健全產教融合制度,推進產教融合工作?!苯?,常州工程學院副校長潘玉琴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學校制訂了《產教融合促進管理辦法》《產教融合集成實踐平臺建設與管理辦法》《產業學院建設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產教融合推進和管理制度,創新產教融合體制管理,激發合作主體熱情,規范產教融合相關工作。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向深度高度發展,以及技術裝備的迭代更新,面對新需求,常州工程學院主動求變,破解深度融合難題,緊緊圍繞行業需求、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梳理學校專業優勢資源,進一步提升服務國家、地方和企業的能力。
“5年來,我們堅持突出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著力拓展和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尋找合作項目和合作契機,厘清科研服務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推進‘時間表’和‘路線圖’,扎實推進每一個項目落細、落實,確保各項任務高標準高質量完成?!背V莨こ虒W院產教融合辦公室主任李樹白說。
常州工程學院依托多樣化載體推進產教融合,拓寬合作形式。通過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作用,該校已建立2個全國職教聯盟,10個“學校+企業”“學校+政府+企業”等多元模式的產業學院,采取現代學徒制班、訂單班等合作人才培養模式。3年來,該校已為地方行業輸送緊缺人才6000余名。
創新融合方式,共建技術服務平臺
創新產教融合形式,與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尤其是全國知名企業深度合作,共建技術服務平臺,更好地為區域內的中下游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這是常州工程學院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探索出的新模式。
“我們發揮學校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資源優勢,為地方企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構建特色服務平臺,其中,通過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幫助企業破解技術難題。如學校聯合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綠色節能與新能源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和特色原料藥及制劑質量提升協同創新中心。”潘玉琴說。
李樹白介紹,常州工程學院實施“一專業對接一行業、一團隊對接一企業”機制,在深入企業調研,組織產學研對接活動,科技成果推介轉化,拓展合作渠道等四個方面,拓寬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打通了成果轉化的通道,為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學校技術轉移中心是深化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平臺。今年以來,我們依托國家‘雙高’計劃專業集群,以產學研活動為載體,通過與地方共建聯合技術轉移中心,進一步促進技術成果與區域產業融合對接,精準開展特色服務?!崩顦浒妆硎荆?,學校技術轉移中心走訪服務企業500余家,直接或間接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上億元。
近年來,常州工程學院進一步調整思路,堅持“立足常州,面向長三角”,完善創新合作機制,有針對性地組織產學研合作交流活動,服務“汽摩配特色小鎮”孟河鎮、“地板特色小鎮”橫林鎮、“化工新材料特色小鎮”橫山橋鎮。目前,常州工程學院泗陽分中心以技術助力區域企業“智改數轉”,全面提升制造型企業的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智能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工程學院堅持“協同創新、開放共享”的建設理念,不僅提升了科技服務能力,也推動了重點學科發展。其中,該校應用化工技術專業“135”高水平創新教學團隊建設模式,入選2021年省高職質量年報優秀案例,并打造出集“設備生產化、過程虛擬化、管控智能化、教學項目化”為一體的化工生產半實物仿真教學工廠。
如今,常州工程學院與全球500強企業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共建教育部化學檢驗與環境檢測協同實訓平臺,與常州市應急管理局共建江蘇省綠色化工中小學職業體驗基地,以及產學研培創“五位一體”技術技能平臺,建成國家協同創新中心1個、常州市重點實驗室1個。3年來,該校獲發明專利授權45項,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90%。
(本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張雪華 張理)
來源:《科技日報》2022年12月22日 第06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