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攝影是凝固在影像中的詩行,那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1級生物學專業研究生龔德文定是在天空中寫詩的人。松雀鷹、白腰文鳥、夜鷺……每天清晨,他都將長焦鏡頭對準南師大的天空,用快門定格下一...
若說攝影是凝固在影像中的詩行,那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1級生物學專業研究生龔德文定是在天空中寫詩的人。松雀鷹、白腰文鳥、夜鷺……每天清晨,他都將長焦鏡頭對準南師大的天空,用快門定格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并將這些圖片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平臺。他說,自己想利用自身所學,讓更多的人于一隅中窺見神奇的野生動物世界。
走進自然,感受生物的靈動魅力
龔德文的觀鳥時間一般選在晴天的清晨,他總是帶上相機,沿著一條固定的路線觀察。他說,晴天保證了充足的光線,清晨又是鳥類覓食的高峰期,它們對人類的警惕性也會降低。同時,考慮到清晨的校園并未完全醒來,不會打擾到鳥類朋友們。
從南師大仙林校區北區出發,走過天橋,繞采月湖一圈,來到植物園,經過逐日塔下的后山,再一路走到護校河邊的小濕地,最后緩緩沿著河邊來到學校三號門。這一條獨特的“南師觀鳥路線”涵蓋了小型湖泊濕地、林緣地帶以及森林景觀,生態豐富,鳥類品種多樣,常會讓龔德文有新奇的發現。
田野、土地、草叢,出生在農村的龔德文同學自幼與大自然打交道。那時的他,對生物有著天然的興趣。高中時,他選修了生物學科,但硬件條件的局限,讓他深刻地認識到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培養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并讓他萌生出了改變當時的狀況的念頭。從中學到大學,龔德文對生物的熱情不減反增。
“對于這些昆蟲、鳥類,如果只是看一眼就結束,其實很難去記住它們。”因此在擁有了人生第一臺相機后,龔德文便用攝影的方式將所觀察到的生物拍攝下來,對照生物圖鑒或是檢索表進行辨別,一絲不茍地寫下它們復雜的學名,備注好辨認特征細節。同時,他也表示,用鏡頭記錄生活,記錄生命,是一件愜意而有意義的事情,他能樂在其中。
而當談及將照片上傳微博等社交平臺的原因時,龔德文坦言:“沒有什么目的,剛開始只是因為有趣。”龔德文的微博一直關注著許多自然科普的博主,其中很多便是南京其他高校生物專業的同學。看到他們經常在平臺上發布精美的照片,龔德文深受啟發,開始分享他眼中可愛的“精靈們”。“現在我想利用自身所學,將這份禮物傳遞到更多的角落,讓更多的人于一隅中窺見神奇的野生動物世界。”
跟隨鏡頭,放眼南師的天空精靈
對龔德文而言,許多令人難忘的瞬間都誕生在清晨的晴空下。他將自己的觀鳥之旅比作“集卡游戲”,當鏡頭和新品種的鳥類相遇,南師校園鳥類的名單上,便會加入一名新成員,即獲得了一項“校園新紀錄”。每一項記錄背后,都是一個靈動的生命、一段有意義的觀鳥旅程以及一個愉悅的瞬間。
由于龔德文的宿舍正對學校的后山,處于“絕佳的地理位置”,于是他經常在宿舍門口架起三腳架,守著相機,當有鳥類飛過去時,便按動快門。
在一次帶師兄師姐體驗觀鳥的過程中,龔德文還遇到了十分神奇的一幕——天空中一只松雀鷹在被三只喜鵲追著打,這是非常罕見的場面。龔德文解釋道,由于喜鵲屬于鴉科動物,日常就喜歡“搞事情”。有些時候,喜鵲驅趕其他鳥類是出于保護雛鳥的目的,但有些時候純粹是為了“找樂子”。一些從未體驗過觀鳥的人在初次嘗試時,常常會遇到平日里難得一見的精彩瞬間,龔德文表示自己也是跟著師兄師姐的“新手光環”沾光,他說,“這可能是自然對熱愛小動物的大家的一種特殊饋贈”。
擁有如此豐富有趣的觀鳥經歷,并將之分享在社交媒體上,卻又保持著充實愉悅的個人生活,龔德文同學表示,秘訣在于“充分規劃享受時間”。六點半出發觀鳥,八點半出現在崗位上,和鳥類朋友的有趣會面,為一天的學習工作“充能”。此外,由于龔德文的研究方向為水生生物,原就需要與微距攝影打交道,野外拍攝一些蜉蝣生物,因此,觀鳥拍鳥既是學習生活的延伸,亦是個人興趣的重要組成。
回憶起這些可愛的天空精靈和拍攝它們的旅程,龔德文似乎有說不完的故事。他也希望通過社會性的科普來增加大家對于校園生物的認識。 “當大家真正去了解一些生物,會發現它們其實對人類并沒有危害的。”
順其自然,收獲別樣的思考體會
今年是龔德文堅持拍攝生物的第三個年頭,在這一過程中,他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而且體魄也得以增強。他說:“觀鳥不僅是拍攝,同時也可以作為一項戶外運動。比如在外面走就是徒步,扛著長焦相當于扛著一個大炮鍛煉臂力。這也促進了我早起,以前讓我早起很困難,現在就分分鐘的事。”
觀鳥的過程,也在不斷深化龔德文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理解。南師大仙林校區與自然為伴,與生物共棲。然而,龔德文也注意到,校園綠化進程也存在一定困境,其中最為頭疼的便是外來物種的入侵,例如大家常見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將其鏟除可能會對本土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卻又不能放任不管。他還認為,順應自然,進行適度地人工干預,對維持物種之間的生態平衡很重要。
微博、b站等社交平臺是龔德文分享拍攝成果的主要陣地。他認為,分享這些照片具有重要的科普意義。對于非生物專業的同學來說,這些鳥類可能都只有一個統稱,但是他的照片,可以讓更多人直觀地了解到校園生物的多樣性。此外,互聯網也讓龔同學結識到了愛好相近的朋友。看見有美院的同學將自己的照片作為創作素材,龔德文感到十分高興與自豪。
與很多對未來感到焦慮迷茫的大學生不同,龔德文身上展現出了對未來淡定從容的態度。目前是研究生的他,在今年申請了本校的博士,打算繼續深造。在談到未來理想工作這方面,他說:“我畢業回去當高中生物老師,也不是沒可能。或者可能再進修一下博士后,最后再回到南師留任,也有可能會去一些環境科學研究所。”
通訊員 方沛文 邵鑫茹 周梓涵 周芷怡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蘭倩怡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