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海洋大學海洋藻類生物學科研團隊黨支部聯合江蘇省海域執法監督中心,舉辦“雙融合聚合力 促發展”主題黨日活動,開展黨課現場教學,并圍繞海洋特色黨建、海洋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簽署了共建...
近日,江蘇海洋大學海洋藻類生物學科研團隊黨支部聯合江蘇省海域執法監督中心,舉辦“雙融合聚合力 促發展”主題黨日活動,開展黨課現場教學,并圍繞海洋特色黨建、海洋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簽署了共建協議。“黨建與業務融合、涉海高校與海域執法管理部門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凝聚雙方優勢資源,為沿海高質發展貢獻力量。”支部成員、江蘇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王自力說。
支部建在科研團隊上,校黨委主要領導和團隊師生編入一個支部,這是江蘇海洋大學黨委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黨建與業務互融共促,充分激發了基層工作活力,海洋藻類生物學科研團隊黨支部就是一個縮影。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中,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增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加彰顯。
“家”文化引領,唱好組織建設“主旋律”
走進海洋樓N312室,兩側靠墻而立的單人學習桌上書籍、資料整整齊齊,中間原木色的會議桌上擺放著一臺臺筆記本電腦,紅藍相襯的儲物柜上,貼著每個研究生的照片和基本信息,這間舒適整潔的研修室,是團隊教師共同為學生打造的“實驗室之家”。
這個“家”也是黨支部的黨員之家。王自力和師生黨員編入同一個支部,師生共建、教研互長模式,讓每位黨員找到了“在家”一樣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家有家規”,支部成員、團隊學術帶頭人徐軍田表示,支部始終把作風建設、學風建設作為“立身之本”擺在首位。
“實驗結束后,實驗室要像沒有來過一樣。”
“嚴禁捏造數據,堅決杜絕抄襲。”
“每天早上7:30英語打卡,下午5:00操場跑步。”
《N301實驗室守則》《海洋藻類生物學實驗室學生行為準則》是團隊成員自覺遵守的公約。互相尊重支持,學術科研資源共享,陣地建設經費保障公開透明,也是支部“家”文化的寫照。
“領唱”加“合唱”,發揮科研團隊“頭雁效應”
團隊先后獲評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連云港“最美黨員教師團隊”,是學校名副其實的“領跑者”。
徐軍田先后被評為連云港市勞動模范、連云港市優秀共產黨員、校優秀共產黨員標兵。他長期致力于綠潮暴發機制的研究,帶領團隊用腳丈量江蘇海岸線,收集大量的現場數據。身穿厚重的防水衣,肩扛沉重的采樣設備,走灘涂、蹚潮溝,來回一趟四五個小時,都是“家常便飯”,徐軍田總是搶著干最重最難的活。青年教師李富田說:“徐軍田嚴謹敬業的精神是我們的‘團魂’。”
“頭雁”領唱,黨員帶著群眾大合唱,黨支部唱響科研育人最強音。支部書記馬靜先后被評為學校優秀共產黨員、“三育人”先進個人,她嚴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要爭當標兵”,積極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發表SCI論文10余篇;“紫菜教授”李信書幾乎沒休過寒暑假,長年為良種選育病害防治奔波忙碌;青年教師周偉常常掌燈到深夜,驗證數據撰寫報告……
老師們個個爭當“排頭兵”,各項工作中“你追我趕”、敬業樂業的作風成為最鮮活的“思政教材”,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力。
學生黨員范佳樂即將赴廈門大學讀博,他從本科二年級開始跟隨徐軍田學習、做實驗、參加各類學術論壇,開拓了視野,增強了自信。他說:“徐老師是我學術的領路人,畢業后我也要像他一樣,繼續深入研究海洋,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基礎應用并重,為“藍色經濟”貢獻“紅色力量”
經過長期整合,團隊圍繞海洋藻類學,建成海藻基礎理論研究、健康養殖與良種選育、病害防治、藻類生物資源開發為一體的“科研鏈”。近三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30余項,在黃海綠潮暴發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生物資源技術)、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海洋科學雜志)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同時,團隊致力于富營養化海域生態修復與健康養殖研究,在江蘇海域建立全年覆蓋的創新綜合養殖模式。在養殖技術、養殖工藝上不斷革新,先后培育出紫菜優良品系10余個,每年推廣面積約20萬畝,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億多元。
“把海洋保護好,讓漁民富起來,始終是我們堅守的初心。”徐軍田表示,未來團隊將立足海州灣,面向南黃海,建設海洋藻類種質庫,開展暴發性藻類與海洋環境變化關系的研究,繼續深耕海洋生態治理,全力把“家門口”的研究做好做細,為“藍色經濟”貢獻“紅色力量”。李思雨
來源:《新華日報》 2022年11月23日 第09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