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畢業后回到家鄉,用你們的力量為地方鄉村振興添磚加瓦!”臨近畢業,揚州大學農學院組織畢業生在云端上了“最后一課”,邀請多名畢業后扎根農村一線的校友講述他們的青春故事。陶丹虞是該院20...
“同學們,畢業后回到家鄉,用你們的力量為地方鄉村振興添磚加瓦!”臨近畢業,揚州大學農學院組織畢業生在云端上了“最后一課”,邀請多名畢業后扎根農村一線的校友講述他們的青春故事。
陶丹虞是該院2018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畢業生,畢業后放棄城市的工作,主動返回家鄉、投身基層,已成為一位“90后”村干部,得到了群眾一致認可。
陶丹虞的故事是揚州大學創新農業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校以多學科綜合優勢為依托,在學科交叉、路徑融通、資源整合中,著力培養具有深厚情懷、寬博知識、寬厚素質,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來的新型農業人才。
長期以來,“學農不愛農、學農不從農”的怪象是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痛點難題。
為何農業留不住人?在揚州大學農學院院長嚴長杰看來,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給社會留下了農業是辛苦、落后代名詞的刻板印象。此外,農業教育長期聚焦專業技能傳授,忽視了對學生開展農業、農村、農民的親近教育。
不久前,在揚州市邗江區的農田里,揚州大學教授徐辰武為學生講授統計學專業知識,從眼前的“沃野千里”談到“大國三農”?!爸挥袑⑥r情國情與專業知識的講授結合起來,講清、講明、講透,學生們才能明晰中國農業發展大勢、明了鄉村振興建設重任、明白新時代農林青年的時代使命?!毙斐轿湔f。
有了厚重的情懷,才能學農更愛農、學農愿從農,而這離不開寬博的知識支撐。為了更好地培養“頂天立地”的綜合素質人才,揚州大學從實踐與科創雙線發力,一方面創新構建了“勞動實踐、社會實踐、實訓實踐、創新實踐、生產實踐”5個遞進式實踐體系。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進團隊、進項目、進實驗室,打造集遴選、培育、競賽、孵化于一體的“雙創”指導“耘創空間”,全面鍛造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時代在進步、行業在發展,農科人才的培養也需要改革創新。”嚴長杰介紹,2021年起,揚州大學農學院正式啟動四年一貫全程導師制,為每一位本科新生分別配備一名專屬導師,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實踐實訓、創新創業等提供全程化指導,引導和幫助學生堅定專業信心、培育“三農”情懷、增強綜合素質。
人才培養不能局限于校內,更應“走出去”。自2010年起,揚州大學農學院先后與江蘇省張家港市、常熟市開展“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科生聯合培養工作,采用訂單式校地聯合方式,為兩地定向培養400多名復合應用型人才。
據統計,今年已畢業的農學院博士研究生黨支部實踐團成員中近80%選擇繼續投身農業,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年6月29日 第01版-揚州大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