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省教育廳與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共同印發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進高校試點工作方案》,在16所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試點工作。6月15日,省...
去年7月,省教育廳與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共同印發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進高校試點工作方案》,在16所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試點工作。6月15日,省委教育工委在南京召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推進會。各試點高校結合本校實際,采取扎實舉措,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即日起,“江蘇教育發布”開設專欄,分享試點學校的經驗做法,跟小編一起來看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
一是讓思想認知“高”起來。
黨委常委會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統籌推進教育實踐工作。以建黨百年、“十百行動”為契機,以“御道講壇” “紅石榴·微講堂”等為載體,以學校官微等新媒體平臺為渠道,傳播民族團結聲音,打牢思想根基。
▲ 參觀中國共產黨在江蘇展覽
2
二是讓實踐創新“亮”起來。
開設多門傳統文化課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成立“同心圓民族學生發展支持中心”,舉辦“職業素質訓練營”,加強“石榴籽”“經管紅石榴”等平臺建設,擦亮民族團結進步實踐創新品牌。
▲ 舉辦“民族團結一家親 石榴花開籽相擁”民族文化嘉年華活動
▲ 民族文化尋寶記——年俗文化探尋社會實踐團
3
三是讓理論探索“活”起來。
在學校人文社科類項目中設立民族工作研究指南,創建并獲批江蘇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基地,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課程,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理論根基。
▲ 組織集體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關精神
河海大學
1
堅持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
在工作機制上提供堅強保障。
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相關單位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加強議事協調、跟蹤督辦力度,真正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師生心靈深處。
2
堅持系統思維協同發力,
在工作方法上打造河海樣板。
聚焦“石榴籽”具象符號,從整體性、持續性、有效性著眼,打造“石榴籽‘五引育人’”工程,形成“引愛入心”“引思導學”“引自領航”“引情融合”“引江濟邊”工作體系。
▲ 河海大學民族團結石榴園創建
▲ 少數民族學生才藝展示
3
堅持加強統戰陣地建設,
在工作載體上豐富育人內涵。
制作、展播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團結進步作品,加強網絡宣傳教育。創建“民族團結石榴園”,制作“石榴籽”文化衫等文創作品。建設“石榴籽”育人工作室,助力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才。
▲ “石榴籽”育人工作室
▲ 全校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交流
南京中醫藥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在“三聚三動”中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的“三個陣地”。
▲ 南京中醫藥大學國旗班少數民族學生護旗手
1
“聚識,示范帶動”
依托教育實踐“示范學院”、省級“紅石榴”家園、新中國首個大學生女子國旗班、“青春思政講師團”、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實體,建好校內教育、示范、理論、育人的四方陣地。
▲ 南京中醫藥大學省級紅石榴家園實景
2
“聚力,內外聯動”
積極融入駐區及南京市和江蘇省的創建大潮,以棲霞區創建工作聯盟校、市級理論研究基地、民族體育基地、省級同心教育基地、“紅石榴”家園建設為抓手,打造高品質特色陣地。
▲ 舉辦紅石榴茶話會
3
“聚心,多維互動”
發揮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醫藥文化天然共同體的優勢,在學習強國等平臺推出“杏林同心講堂”,以小視頻傳播中醫藥文化,加強網絡空間思想引領。
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高度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組織黨委常委會、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會、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會、黨群工作會專題學習研討。
▲ “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場
扎實推進《南京師范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方案》;聯合棲霞區8所高校,主辦“爭做民族驕子 領航多彩青春”優秀學子宣講會——2021年棲霞駐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
▲ “爭做民族驕子 領航多彩青春”優秀學子宣講會
舉辦南京師范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之“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音樂演釋會專場;組建學校“石榴紅”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員隊伍;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加強校地共建,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企共建簽約儀式
來源:統群處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