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提我們的名字,就寫98級部分校友。”在5月20日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即將來臨、1998級校友畢業20周年之際,文學院(原中文系)1998級部分校友悄悄捐資100萬元,設立南京大學“張暉獎學金”。張暉,是98級...
“別提我們的名字,就寫98級部分校友。”在5月20日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即將來臨、1998級校友畢業20周年之際,文學院(原中文系)1998級部分校友悄悄捐資100萬元,設立南京大學“張暉獎學金”。
張暉,是98級校友20多年前在南大讀書時的輔導員,也是南大人才培養的一位典范學生。2013年,張暉的去世在知識界引起關注,揚子晚報曾有《天才青年學者張暉的“聲與光”》的報道。在36年有限的生命里,低調治學的他著述、編撰整理書稿16部,在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明清詩詞研究等領域取得卓著成果。
1998年,21歲的張暉在皖南旅行留影
100萬元為開放式留本基金
設立后接受各界追加捐贈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從南京大學文學院獲悉,南京大學“張暉獎學金”的設立得到學校領導、有關院系和部門的共同支持,捐贈協議書已于5月6日由捐款校友和南京大學教育發展基金委員會簽訂。目前,100萬元資金已到達學校賬戶。
明年,在張暉逝世10周年之際,將進行獎學金的評選頒發。獎勵對象目前為文學院的全日制優秀學生,以后將逐步擴展到人文學科。
該獎學金為開放式留本基金,設立后接受南京大學師生員工、海內外校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單位捐贈支持。每年根據基金規模、留本收益情況制定評選、獎勵方案后實施。
張暉是我們的輔導員、兄長
南大教我們做有情有義的人
在人們印象中,高校獎學金的名字,要么是著名教師,要么是捐資人或公司,為何此次獎學金以張暉命名?100萬元資金由哪些校友慷慨解囊?他們有著怎樣的故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了解到,出資“主力”,是文學院98級校友季明(化名)等人。電話那頭,他再三表示,“別提我們的名字,就寫98級部分校友”。
再問,就是“張暉是我們的輔導員、兄長”,“南大教會我們做有情有義的人”。繼續“閑聊”,得知季明等校友早就有意回饋社會、反哺母校,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今年適逢南京大學成立120周年、98級畢業20周年,明年則是張暉去世10周年。設立一個能傳承下去的“張暉獎學金”,或許是對母校、對學長、對青春最好的致敬。經文學院原學生工作負責人聯系協調,這一設想最終成形。
“其實我跟張暉學長不是特別熟,但是,他的離開,是很大的損失。他去世時,我也沒什么錢,就買了他的一本書。”
而今,40歲出頭的季明們事業有成,已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說,到了這個年齡才發現,除了自身努力和機緣,南大以及中文系的滋養,更是他們在社會上立足、成功的精神支柱?!澳洗蠼o我們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一種精神上的潛移默化。南大教我們有獨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教我們淡泊名利,讓我們成為一群有情有義的人,這都是人生中最富足的部分。”
他們將“張暉獎學金”設計為開放式留本基金,也是希望能力更大時可以追加。“好的大學,要靠大家一起努力。98級不敢說做榜樣,也希望給學弟學妹們做個表率,將母校的精神傳承下去?!?/p>
此舉在98級的同學群里也引起關注。大家一邊猜著匿名捐贈的是哪幾位低調同窗,一邊展開對張暉的回憶?!按笊瘛薄皩W術標桿”“溫良敦厚”……盡管張暉擔任輔導員時間不長,還是留下不少“傳說”。
98級校友木目(化名)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自己大一入學時,就在鼓樓校區文科樓下的櫥窗里,看到過張暉的照片和學術成果介紹,老師們提起他更是贊不絕口?!敖o我們留下神秘高大的印象。但到了大三那年,他成了我們的輔導員,直接接觸發現他十分溫和靦腆,說話輕聲細氣?!?/p>
后來木目有事找張暉幫忙,到研究生宿舍找到他。“他的桌上一塵不染,床上也是整潔異常。那天他細心解答了我的所有問題,又把我送到樓下,叮囑回浦口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少年立志走學術道路
認為學術不是讓人逃避現實
張暉是誰?他做了啥?2014年,張暉去世一周年之際,《學者張暉別傳》出版。這部《別傳》,勾勒出張暉有血有肉的形象。該書由張暉的妻子、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張霖所編,責編劉海濱是張暉在南大讀研時的舍友。書中遴選了與張暉生平事跡和思想情感關系較為密切的、有代表性的師友回憶文章,并收錄了張暉碩士階段(1999-2002)在南京的求學日記等內容。
《別傳》目錄(部分)
1977年,張暉生于崇明島的一個普通工農家庭。少年階段,他就立志于文史研究。1995年,他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1996年3月,張暉入選以培養人文學科基礎研究人才為目標的文科強化班,受到文史哲三系名師的熏陶。本科階段,他先后受教于張伯偉教授、張宏生教授,并常求教于卞孝萱先生門下。在本科三年級時,張暉開始撰寫《龍榆生先生年譜》,其間,得到施蟄存、程千帆、周勛初、吳小如等學界耆宿的垂青。
當時,吳小如先生讀了《龍榆生先生年譜》未刊稿后稱贊“我看即此日其他名牌大學的博士論文也未必能達到這個水平”,“當前中、青年人很少能耐得住這種枯燥與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我為南京大學出了這樣人材而感到由衷驕傲和慶幸”。
《龍榆生先生年譜》 張暉 著 2001年版
1999年,張暉免試保送至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導師是張宏生教授。2001年,《龍榆生先生年譜》出版,引起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2002年,張暉由周勛初先生和張宏生教授聯合推薦,獲得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全額研究生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1月,張暉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聘為助理研究員。2012年12月,晉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自2012年至2013年初去世前夕,張暉處于學術生命的爆發期,也是他的學術成果最為豐富的階段。2013年3月15日,張暉因突發急性白血病和腦部出血逝世,年僅36歲。此后長達半年,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的各大報刊連續刊登相關報道、紀念文章百余篇。
報刊報道目錄(部分)
張暉研究學術,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注重學術研究的現實意義。他認為,“學術不是讓人來逃避現實的,而是讓人深入思考,更好面對現實的一種方式”,“好的人文學術,是研究者能通過最嚴謹的學術方式,將個人懷抱、生命體驗、社會關懷等融入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最終以學術的方式將時代的問題和緊張感加以呈現”。
溫良敦厚、奮發有為
在學弟學妹中有持久影響力
溫良敦厚、奮發有為的張暉,給他就讀文科強化班時的輔導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周欣展留下深刻印象。
在《悼念與學術生死相依的張暉君》一文中,周欣展回憶:鑒于張暉的品學兼優,中文系在他讀研期間請他兼任了98級本科學生的輔導員工作?!耙惶彀?,他和我坐學校班車在暮色蒼茫之中通過長江大橋到浦口校區召開班會,他在講臺上面對百名學生講話,聲音不大,也不見演講者常有的興奮,但溫文爾雅,頗具為人師表的上佳氣質?!?/p>
文中還提及,后來在南京大學任教的卞東波(1996級)、童嶺(1999級),在清華大學任教的顧濤(1996級),在復旦大學任教的劉嬌(1998級),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的劉利群(1999級),在蘇州大學任教的顧遷(2000級)等同學走上學術道路,都受到這位學長的積極影響。
【延伸閱讀】
張暉生前著作(共十種)
專著:《龍榆生先生年譜》《詩史》《中國“詩史”傳統》(《詩史》增訂版)
學術散文集:《無聲無光集》
編校:《量守廬學記續編》《中國韻文史》《施淑儀集》《忍寒詩詞歌詞集》《忍寒廬學記》《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文集》
師友家屬整理出版的遺著(共六種)
專著:《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
論文集:《張暉晚清民國詞學論文集》
學術散文集:《朝歌集》
編校:《龍榆生全集》(主編)《陳乃文詩文集》
【記者手記】
愿更多學子拿起傳承的“接力棒”
人們常引用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的話評論高校:“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边@句話并非將“大樓”與“大師”對立,更多是對大學精神的強調。一所大學能否持續發展得好,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張暉36歲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但他留下的學術遺產和治學精神,在南大的滋養下生生不息。學弟學妹們為他設立的“張暉獎學金”,讓人們看到百廿名校的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南大校訓聲聲在耳,北大樓的常青藤蜿蜒百年。今日我以母校為榮,明日母校以我為榮。愿更多高校學子有這樣的反哺之舉,激蕩起每個人內心深處積極、向善的“聲”與“光”持續凝聚、回響。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燕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