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聯合新京報社發起的“我重讀了一部經典”活動啟動。此次活動旨在引導大學生回歸經典,再次深入研讀文學、哲學、歷史等領域的經典作品。新京報將每月對活動投稿作品進行遴選...
作為一名法律事務專業的大專生,閱讀《青春之歌》讓我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與青春的使命。這部紅色經典以林道靜的成長為主線,展現了青年一代在民族危亡之際如何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最終成長為堅定的革命戰士。書中對信仰的追尋、對理想的堅守,恰與法律人的職業精神不謀而合,給予我深刻的啟示。
而作為一名即將踏入社會的法律學子,我亦在校園實踐與實習經歷中,逐漸體悟到“法治信仰”與“青春擔當”的現實意義。
林道靜從迷茫到覺醒的歷程,本質上是信仰的重塑。她逃離封建家庭后,經歷了對愛情的憧憬、對現實的失望,最終在革命實踐中找到了共產主義信仰。這種信仰的升華,正如法律人對法治精神的追求——它不僅是職業的準則,更是靈魂的支柱。
上課時,聽民法老師講述她曾經遇到一位因工傷索賠無門的農民工張叔。他的右手在工地被機器壓傷,但包工頭以“未簽合同”為由拒絕賠償。面對張叔粗糙的雙手和絕望的眼神,她第一次感受到法律人肩上的重量。她說:“希望我的學生能明白,法律一定要真真切切地服務于人民,要通過我們這些法律人的堅守,讓民眾相信法律的正義。”我忽然想起書中盧嘉川被捕前說的那句:只要信仰不滅,希望就永遠存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學法律的意義,明白了法治信仰并非抽象的口號,而是為弱者點亮一盞燈的堅持。
林道靜投身革命時曾說:“個人的解放必須與民族的命運結合。” 這種將“小我”融入“大我”的覺悟,恰是當代法律人的精神寫照。
今年3月,我和同學參與了學校的“錄制普法視頻”活動。當時我們了解到,“美麗貸”通過“免費整形”“高薪招聘”等話術精準利用女性群體的容貌焦慮和經濟需求,導致受害者陷入債務和健康雙重危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拍攝了短視頻希望以此告誡大學生警惕“美麗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盡管時代不同,青年人的責任始終如一:用專業知識守護社會的“毛細血管”,雖然青春是短暫的,但責任是永恒的。
林道靜的覺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實踐中完成的蛻變。這啟示我們,法律人的成長同樣需要實踐淬煉。法律條文是靜態的規范文本,而實踐是賦予其生命力的動態過程。正如《民法典》第10條“習慣可作為補充性法源”所示,立法者早已承認實踐對法律的活化作用。若機械套用條文而忽視現實情境,反而違背法律精神。可能導致條文淪為“僵尸條款”。法律條文是框架,實踐則是填充血肉的智慧。
合上《青春之歌》,林道靜的身影與當代法律人的使命逐漸重疊。她的青春因信仰而熾熱,我們的青春則因法治而厚重。看到在社區調解室為鄰里糾紛耐心釋法的學長,在法律援助窗口與聾啞人用手語交流的學姐……我總能想起書中那群高唱《國際歌》的青年。他們用熱血澆灌理想之花,而我們用法律守護人間煙火。
梁啟超曾言:“少年強則國強”,作為法律事務專業的學生,我們需以書中青年為榜樣,將個人理想融入依法治國的浪潮中。無論是調解糾紛的基層崗位,還是守護正義的司法前沿,我們都要以“筆為犁、法為劍”,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青春篇章。正如書末所呼,“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
文/睢澤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生
編輯 王碩
校對 王心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