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2025年繼續面向農村和脫貧地區實施高校專項計劃,招生計劃90人。報名時間為4月20日至4月30日,報名材料需真實、詳盡、準確、清晰,通過報名系統網上提交。入選信息將通過公示進行復查。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部署要求,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2025年重點高校招生專項計劃工作的通知》(教學司〔2025〕6號),學校2025年繼續面向農村和脫貧地區實施高校招生專項計劃(以下統稱高校專項計劃)。
高校專項計劃招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實施區域的高中農村學生,具體區域由有關?。ㄗ灾螀^、直轄市)確定。
往年被專項計劃錄取后放棄入學資格或退學的考生,不再具有專項計劃報考資格。
報考考生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各項條件:
(一)符合2025年統一高考報名條件;
(二)本人及父親或母親或法定監護人戶籍地在實施區域的農村,本人具有當地連續3年以上戶籍;
(三)本人具有戶籍所在縣高中連續3年學籍并實際就讀;
(四)勤奮好學、成績優良。
招生計劃:90人(以教育部最終下達的高校專項計劃招生數為準)
(一)報名時間和方式
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即日起至4月20日登錄“特殊類型招生報名平臺高校專項計劃報名系統”(以下簡稱“報名系統”,網址:http://gaokao.chsi.com.cn/gxzxbm/),按照系統要求進行網上注冊、報名。
(二)報名材料及要求
1.通過網上報名系統打印自動生成的《西南政法大學2025年高校專項計劃招生申請表》(網報成功后通過系統打印并由本人、高中負責人簽字確認,中學審核蓋章);
2.學籍證明:本人連續三年所在縣高中出具的學籍證明(須加蓋高中公章);
3.戶籍證明(以下三項材料必須同時具備:戶口簿首頁、考生所在頁、父親或母親或法定監護人戶口頁)。
上傳至報名系統的申請材料要求真實、詳盡、準確、清晰。所有報名材料通過報名系統網上提交,我校不接收紙質報名申請材料。
我校根據各?。ㄖ陛犑?、自治區)審核結果對考生的報名資格進行認定并公示入選信息。
網上提交的申請材料作為我校進行新生入學資格復查時的備查材料。
(一)資格審核結束后,我校將根據各?。ㄗ灾螀^、直轄市)生源情況及往年錄取情況,確定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并通過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網公布。最終招生計劃及專業分布以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公布的為準。
(二)獲得我校高校專項計劃入選資格的考生,須參加2025年全國普通高考,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考試機構對高校專項計劃志愿填報和錄取的相關規定填報我校高校專項計劃志愿,其專業志愿必須填報我校在考生所屬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高校專項招生計劃的專業。
(三)獲得我校高校專項計劃入選資格的考生,高考成績(不含加分)須達到當地本科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及實施綜合改革的省份,高考成績須達到生源所在省劃定的相關特殊類型招生錄取控制參考線)。我校依據公布的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按照考生高考投檔分數(不含加分)從高到低擇優錄取。
(一)高校專項計劃招生工作在學校普通本科招生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嚴格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擇優錄取的原則,由本科招生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的組織實施。
(二)我校高校專項計劃招生工作由學校紀檢監察部門實施監督,并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紀檢監察室郵箱:xzhpb@swupl.edu.cn
監督電話:023-67258879
(三)考生須本著誠信原則,如實填寫申請表。如有弄虛作假,一經查實,未入學者,取消其高校專項計劃報名資格,并將有關情況記入考生高考誠信電子檔案;已經被錄取或取得學籍者,由學校取消其入學資格或學籍。
(四)中學須本著高度負責的原則,確保報考我校高校專項計劃考生的材料客觀、真實,應在中學和班級公示報考考生名單,如有弄虛作假,一經查實,取消考生入選或入學資格,并把有關事實通報考生所在省級招辦及中學上級主管部門。
(一)我校未委托任何個人或中介組織開展高校專項計劃招生考試及招生有關工作,不舉辦任何形式的考前培訓、輔導班等類似活動。
(二)咨詢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重慶市渝北區寶圣大道301號西南政法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
郵政編碼:401120
本科招生信息網網址:http://zs.swupl.edu.cn
電子信箱:xzbkzb@swupl.edu.cn
咨詢電話:023-67258088 023-67258830(傳真)
(三)本簡章由西南政法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負責解釋工作。如遇教育部相關政策調整,以新政策為準。
來源:西南政法大學本科招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