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以及教學體系的智能化升級,并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與全過程”。此前...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以及教學體系的智能化升級,并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與全過程”。此前,教育部已相繼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這些文件均明確指出要促進新形態教材的建設與發展,通過技術賦能推動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同時,山東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出臺《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山東省智慧教育示范高校創建標準》,要求積極建設應用交互式數字教材,探索開發應用紙質教材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新形態教材。
在政策東風的吹拂下,全國多所高校積極探索新形態教材建設路徑,形成多元創新實踐。清華大學依托學科優勢,開發交互式編程教材,通過實時代碼調試功能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北京大學則構建跨學科數字教材平臺,整合文史哲經典資源,以動態知識網絡拓展學生學術視野。中國農業大學啟動大國“三農”系列規劃教材,將農業生產虛擬仿真實驗、專家講座視頻嵌入教材,打造“紙質+數字”立體化學習資源庫;這些高校的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更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為全國高校開展新形態教材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板,加速了教材數字化轉型的行業進程。
山東建筑大學緊跟教育發展趨勢,于2025年正式啟動校級教材專項攻堅計劃,以“內容+工具+服務”為核心理念,全力打造智能交互數字教材。計劃明確建設目標:2025年首批建成不少于5部數字化教材,聚焦本校特色、人工智能、大數據、交叉學科等前沿領域;至2027年,新形態教材數量擴展至15部,實現全校范圍廣泛覆蓋。同時,計劃強調深化產教融合,支持教師聯合企業開發,構建跨學科知識圖譜,確保教學內容與產業前沿同頻共振、及時更新,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多維賦能,全方位保障教材建設實效。為確保新形態教材建設高質量推進,山東建筑大學構建起“師資培育-資源優化-質量管控-動態優化”四位一體保障體系。在師資培育方面,學校聯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專業機構,開展數字化教材建設培訓會,通過案例教學、技術實操培訓,系統提升教師資源碎片化處理、互動模塊設計等數字化編撰能力;在資源優化層面,學校重點支持已獲規劃教材獎、省級重點教材獎的書籍進行數字化改造,同時將專業核心課程、學校特色課程所用教材作為建設重點;在質量管控環節,嚴格落實《山東建筑大學教材立項建設管理辦法》,構建學院初審、黨委審議、學校終審三級審核機制;此外,學校還建立教材動態優化機制,鼓勵教師通過學情分析工具收集學生使用反饋,定期開展教材內容更新迭代,確保教材始終貼合教學需求。通過多維度賦能,山東建筑大學正全力打造兼具學術深度與技術溫度的新形態教材體系,為培養新時代“專業+數字+創新”復合型人才保駕護航。
多途共進,奏響個性化學習新樂章。山東建筑大學計劃從“立標準、優應用、精適配”三方面推進數字化教材建設,旨在強化其在課堂中的實際應用效能,精準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在“立標準”上,學校將組織多學科專家、一線教師及行業精英,圍繞“學科+數字”應用導向,制定涵蓋內容架構、技術規范、質量評估的數字化教材建設標準;技術上,要求教材適配多種終端,具備高清視頻播放、在線交互等功能;質量評估則從內容準確性、技術穩定性等多維度量化考核,保障教材質量。“強應用”是關鍵。學校將大力推動數字化教材在教學中的深度使用。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工作坊等教師培訓活動,幫助教師掌握數字化教材使用技巧,鼓勵其將教材中的多媒體資源融入日常教學,利用在線測試功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同時,舉辦學習經驗分享會、設置學習獎勵機制,引導學生積極使用數字化教材,充分發揮其優勢,提升教學效果。“促適配”是保障。學校將依據不同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和學生個性化差異,對數字化教材進行適配性調整。組織教師團隊梳理和優化教材內容,使其貼合教學大綱和目標。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供分層學習資源,如基礎鞏固資料、拓展提升案例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字化教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實現個性化學習,為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山東建筑大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