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叢書的主編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明遠,全書一共12本,系統闡述了“四有”好老師的基本理論與現實意義。
4月20日,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培養新時代‘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好老師學術研討會”舉行,會上正式發布了《“四有”好老師系列叢書》。
這套叢書的主編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明遠,全書一共12本,系統闡述了“四有”好老師的基本理論與現實意義,旨在為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助力教師實現多維度、跨越式成長。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明遠(中)任叢書主編。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系列叢書給出從理論到實踐的指引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董事長朱生營介紹,《“四有”好老師系列叢書》匯聚學界與一線力量,由教育泰斗顧明遠先生親任叢書主編,統籌全局。國內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的眾多知名學者紛紛投身其中,憑借深厚的學術積淀,對“四有”好老師的理論內核進行深度挖掘與系統梳理,為叢書筑牢堅實的理論根基。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叢書特別邀請了來自教學一線的“四有”好老師親身參與。他們以質樸的筆觸、真摯的情感,講述了一個個發生在校園中的動人故事,分享了教學實踐中的寶貴案例。這些鮮活的經歷,讓叢書不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充滿了溫度與生命力。
現場,顧明遠致辭時表示,在叢書編撰之初的2024年,正值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老師重要講話發表十周年。因此,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組織編寫了該系列叢書,得到了北師大教育學部的大力支持。他認為,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強國必須強師,此次叢書的出版對于“強師”有重要意義,該套叢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編寫,北師大教育學部的專家學者們從理論方面深度闡述四有好老師的內涵,一線校長們是“四有”好老師的標兵,在實踐中體現了好老師的精神,從實踐方面介紹他們的教育理念和經驗,給全國老師起到示范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書記、教授施克燦表示,從理論方面,這套書的出版對教育研究、尤其關于教師素養的研究提供了中國的觀點和認識,實踐部分則給一線教師樹立了好的榜樣。他提到了作者之一的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其編寫的有關教育改革的專本,對未來改善教師教育體系的政策方面給予啟示。
“系列叢書的出版必然對于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很好的指導意義,教育學部爭取在理論研究、政策咨詢、高水平教師培養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培養出高素質、專業化的‘四有’好老師。”施克燦說道。
多位作者從自身經歷詮釋“四有”好老師的標準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叢書作者包括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教授以及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北京紅英小學等一線校長、負責人。“我有幸被選為這本叢書的實踐作者,從自己成長的個案來詮釋‘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同時也在編寫中回顧了自己做教師的成長歷程,對理論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自己也得到了升華。”北京市第十二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管杰是這部叢書的作者之一,他介紹,系列叢書是對“四有”好老師從理論到實踐的詮釋,對教師隊伍建設體系化的指引和引領,也詮釋了如何讓全社會形成一個尊師重教的氛圍,“我也會鞭策自己,在‘四有’好老師隊伍的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班建武負責領銜撰寫的是其中一本有關“做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師”的書籍,他介紹,雖然這本書的定位是理論性的著作,但不能純粹是學理思辨性的書籍,這本書的定位應是服務于一線老師學習的需要。因此他在編寫時注重將學術性的研究呈現得更接地氣,讓老師們能夠理解并不斷地學習和提升。
1991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羅濱在教師崗位上耕耘了三十余年,她也參與了此次叢書的撰寫工作。回憶初為人師,她坦言彼時對“好老師”的理解相對淺顯,覺得把化學課教明白、教得有邏輯性,可隨時隨地解答學生疑問就是好老師。而隨著自己從老師到引領全校教師、全區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負責人,她逐漸對教師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體會。
因此,羅濱在書的撰寫中凝練了五個章節,從自己曾經經歷的教師、教研員、校長以及教委領導的身份出發,強調了教育工作者們要為學生成長而教、為教師成長而研、為教研發展深耕、為學校發展搭橋以及為教育發展服務。“著書的過程也是我對‘四有’好老師、‘大先生’、‘教育家精神’的再一次深入的學習和理解,回顧自己的工作,‘四有’好老師就是教育家精神在一線工作中實實在在的體現。”羅濱說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