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高新區第一實驗學校七年級五班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學生楊梓漪的爸爸作為“家長講師”,以“電的科學、應用與未來”為主題,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科普盛宴。課程圍繞電...
近日,濟南高新區第一實驗學校七年級五班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學生楊梓漪的爸爸作為“家長講師”,以“電的科學、應用與未來”為主題,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科普盛宴。
課程圍繞電的雙重性展開,既展現電力作為現代文明基石的重要性,也探討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給同學們開展用電安全教育,為學生們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探秘電的起源:從靜電實驗到電力革命
“電不是發明,而是人類一步步‘解碼’自然的成果。”楊梓漪爸爸以古希臘人摩擦琥珀生電的趣聞開篇,串聯起科學史上的關鍵節點:富蘭克林用風箏捕捉雷電的勇氣、愛迪生1600次實驗改良電燈的堅持,讓同學們看到科學探索的艱辛與浪漫。通過導體與絕緣體的實物對比,他生動解釋了“電能難以存儲”的特性:電流如同流動的溪水,需即時轉換使用,而傳輸中的損耗更讓同學們感嘆“每一度電都來之不易”。
解密電力系統:三峽工程與西電東送的智慧
“三峽水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相當于7個普通核電站!”通過直觀的數據對比,同學們感受到規模化發電的震撼。梓漪爸爸以“一度電的旅程”為線索,解析火力、水力、風光的發電原理,重點介紹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800kV直流輸電如何跨越千里將西部能源送至東部,變電站又如何“調節電壓節奏”。當聽到“西電東送相當于每年搬運7座三峽的發電量”時,有同學驚嘆:“原來課本上的‘國家工程’就在我們身邊!”
安全用電與未來能源:科技守護與綠色使命
“空氣開關防過載,漏保裝置防觸電,二者缺一不可。”楊梓漪爸爸用電路模擬器演示家庭用電安全機制,強調“科技是安全的鎧甲”。展望未來,他拋出“2060年風光發電占70%”的“雙碳”目標,介紹“光儲直柔”微電網等創新技術,更展示了我國正在研究的空間太陽能電站——同步軌道發電效率是地面的35倍,而“月球光伏基地”的科幻構想,讓課堂瞬間沸騰。“原來科幻電影里的場景,正是科學家努力的方向!”同學們感慨萬千。
活動結束后,該班班主任老師總結道:“這堂課不僅讓抽象的科學知識‘活’了起來,更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兩粒種子:一是對科學家的敬畏之心,明白每一項技術突破都凝聚著無數智慧;二是作為未來公民的責任感,既要善用現代科技,也要守護生態平衡。家長用專業視角賦能課堂,正是‘家校共育’最好的實踐。”
此次家長進課堂活動,通過真實的數據、鮮活的案例,讓同學們深刻理解“電”背后的科學精神與人文價值,為校園教育注入了家庭教育的溫度。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