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這么方便,學生該不該用它來做作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的答案是:完全可以!最近一次的古代文學課堂作業,苗懷明直接要求學生用AI“做”。學生需要用AI生成一位明清時期的作家形象,并將自己的...
AI這么方便,學生該不該用它來做作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的答案是:完全可以!最近一次的古代文學課堂作業,苗懷明直接要求學生用AI“做”。學生需要用AI生成一位明清時期的作家形象,并將自己的照片和作家生成在一起,組成一張穿越版“合影”。戴著眼鏡的姚鼐、吃著火鍋的袁枚,AI“繪制”的明清作家人像,還挺有看點。
文學+AI助力
袁枚“穿越”到現代吃火鍋
“根據苗老師的作業要求,我選的作家是袁枚。”文學院大二本科生郭媛媛告訴記者,袁枚豁達真率,個性獨立不羈,隨性自由,熱愛旅游、熱愛美食,寫下搜羅南北數百種美食的《隨園食單》。“嘿,我也喜歡吃,于是我給袁枚設定的場景是,穿越而來,袁枚竟迷上了火鍋。
郭媛媛用AI生成的“合影”
文學院的同學寫下“穿越場景”不算難事,難的是如何讓袁枚穿越進AI里。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將文學與人工智能相結合,苗懷明請來了自己曾經的學生梁欣悅。本科在南大就讀的梁欣悅,現在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博士生,研究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學姐教會我們,如何在人工智能軟件里寫下對應的關鍵詞。”郭媛媛給記者曬出了自己寫下的AI繪畫指令:
幫我生成一張照片,一張高度真實的穿越照片,我(穿著現代休閑服裝的年輕女性)與一位清代學者在吃火鍋。我留著棕色長發,有劉海面,穿著淺藍色襯衫和牛仔褲。學者是一位老年男子,身穿米色絲綢長袍,剃光頭,只留一個鞭子,表情平靜。背景是火鍋店,火鍋占據的面積大一點,餐桌上有青團,光線柔和自然。負面控制詞:無卡通風格、無繪畫風格、無奇幻風格。
經過十幾次的實驗,AI當真畫出了一幅古人袁枚與現代人郭媛媛的穿越版“合影”。畫像里的袁枚,對著火鍋滿臉好奇,而一旁的郭媛媛和袁枚看向同一方向。“我的臉是后期換上去的,這樣的作業方式完全是一次神奇的體驗,古與今的碰撞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讓我們的學科煥發新的活力。”郭媛媛說。
清代作家戴上了眼鏡?
AI繪圖并不“亂來”
郭媛媛的同學練熠瑄選擇的是清代作家姚鼐。她提交的AI畫作中,姚鼐穿著古裝,還戴著眼鏡,正在聚精會神看著書。古人也會戴眼鏡?AI還真不是瞎編。早在明代,西洋眼鏡就曾傳入中國,后來在《紅樓夢》第六十九回里,也有賈母戴著眼鏡審視尤二姐的場景。由此可見,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間的姚鼐獲得眼鏡“體驗卡”,是完全有可能出現的。
戴著眼鏡的姚鼐(AI生成)
作業的過程有點折騰,但學生們卻樂在其中。郭媛媛表示,文科生應該掌握AI。“現今是AI時代,AI掌握了許多學科的專業技能。我想正是這種浪潮在促使我們傳統文科向新文科轉型,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漢語言文學是傳統的人文科目,AI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率地檢索大量資料。”
如果你也想生成同款作品,應該如何操作?記者向梁欣悅請教,問來了全套制作流程:用AI制作和古人的“穿越合影”,使用豆包AI、文心一格、通義萬象、騰訊混元、美圖秀秀等就可以。第一種是輸入你的照片和古人的畫像作為參考,讓ai學習你和古人的人物特征,并融合在一張圖中,直接生成一張合影。第二種是兩階段的,先讓ai生成一個現代人跟清朝人合影的圖片,然后通過換臉的方式,把你和古人的臉換上去。
這學期,他的花式作業主題就是AI
“AI會強迫文科不斷進步”
苗懷明向記者提供了全班學生提交的“花式作業”,學生們充分展開想象,在AI的幫助下,湯顯祖、李漁、王陽明等明清文人紛紛在不同場景里出現。“五十多名學生集體用AI做作業,如此大規模的用人工智能生成明清作家畫像,還是頭一次。這學期,我有個計劃,想將AI主題貫穿進我的花式作業里。”
學生與湯顯祖的“合影”(AI生成)
AI浪潮席卷,作為文科教授,苗懷明并不排斥,選擇主動擁抱AI。他表示,在教育、閱讀方面,AI固然是一種挑戰,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以將其作為一種很好的輔助手段用于教育和閱讀。如今老師在課堂上講一個知識點,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查到比這個知識點豐富得多的信息,因此老師的講授不應該再以知識的講授為主,而是要將重點放在方法、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上,教學生如何搜集和辨析材料,教他們如何思考,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知識的傳授也不能放棄,它同樣重要,但重點應該是如何讓學生記住這些知識,運用這些知識。“有AI作為參照,會強迫文科不斷進步。”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稿件配圖均為AI生成及后期加工畫面
校對 潘政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