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踐行新時代文化使命,凝練“南財精神”、彰顯“南財特色”、講好“南財故事”,充分發揮文化鑄魂育人、啟智潤心作用,讓青年學生“日用而不覺”,著力培養深受...
南京財經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踐行新時代文化使命,凝練“南財精神”、彰顯“南財特色”、講好“南財故事”,充分發揮文化鑄魂育人、啟智潤心作用,讓青年學生“日用而不覺”,著力培養深受中華文明滋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凝練“南財精神” 厚植文化底蘊
南京財經大學始建于1956年的糧食部南京糧食學校,是新中國自己創辦的第一批糧食院校之一。在68年的辦學歷程中,南財人始終與時代發展同步,隨改革潮流前進,在艱難困苦中創業,在開拓創新中發展,奮力蹚出學校發展的一條康莊大道,實現了3次歷史性飛躍。2023年學校召開第四次黨代會,明確了學校未來5年的奮斗目標、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正在努力實現在第四次飛躍的新征程上闊步前行。在接續奮斗中,南財人用汗水和淚水,淬煉出“自謙、自信、務實、超越”的校訓,凝結成“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搶抓機遇、敢為人先”的南財精神,大力弘揚“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校園文化品格,致力培育“爭先創優、追求卓越”的校園文化氣質,著力營造“多元并舉、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生態,沉淀為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南財人鮮明的內在品格和外在表征。
學校大力實施“財經底色”“糧食特色”“工科亮色”“文體增色”四大特色工程,努力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上探索新路徑,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打開新格局,在提升辦學實力上實現新突破,在優化體制機制上激發新活力,不斷推動學校改革發展事業邁上新臺階,爭取早日建成全國一流的省屬財經類大學。學校獲批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入選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B類建設高校。進入“2024軟科中國財經類大學排名”前10。獲批設立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梅西學院。擁有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等江蘇高校優勢學科3個。“農業科學”“工程科學”“一般社會科學”“經濟學與商學”4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全球前1%。
近年來,學校人才培養成果豐碩。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獲教育部新工科和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獲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8門。近3年,在“挑戰杯”“互聯網+”等比賽中獲國家級獎項24項,其中特等獎3項。
彰顯“南財特色” 擔當文化使命
南京財經大學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踐行新時代文化使命。
2019年,南京財經大學篆刻文化傳承基地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也是全國高校唯一的篆刻基地,致力于傳承與發展篆刻藝術的文字價值、手工技藝及篆刻藝術中蘊含的中華美學精神。舉辦“印記黨史——師生篆刻展”,印文、邊款、鈐蓋、拓制,經學生初次刻制、教師調整潤色、專家審閱定稿等環節,“心向南湖”“星火燎原”“不忘初心”“百年芳華”……100余枚黨史大事印章,通過篆刻這種優秀的傳統藝術形式展現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充分體現了師生們學習黨史的實踐和體悟,彰顯了感悟初心使命和賡續紅色基因的情懷,同時也為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全新的動力和活力。
圖書館、校史館、美術館、“起業家”博物館……學校注重發揮文化場館功能,打造文化育人陣地。結合“財經底色”和學科優勢,學校創建“起業家”博物館,這是首家以中國企業家為主題的博物館。“‘起業家’諧音企業家,寓意創業者。”“起業家”博物館團隊導師、會計學院黨委書記卜金濤介紹,博物館收集明清至今2000余件財經藏品、1250張圖片、580個視頻,策劃設計以中國創業者為題材的展板500余塊,設計制作《中國古代創業者故事》《中國近代創業者故事》《中國女性創業者故事》《紅色創業者故事》4個創業者主題展。通過文化墻、移動展覽、線上展覽等形式在校內外展出,吸引學生、教師、企業家等近10萬人觀展,好評如潮。開發5門獨家版權課程,并編寫相應教材。成立師生宣講團,制作紅色“起業家”系列微黨課50余門,錄制百年“紅起”微紀錄片。宣講團走進黨課、團課、班會,覆蓋師生5000余名。
讀書節、科技文化節、藝術節、體育文化節、法律文化節、統計文化節……學校持續凝練校園文化精神內核,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入實施“一院一品”工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
講好“南財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
南財大積極構建立體式“大宣傳”格局,打造融媒體傳播矩陣,搭建校園網、校報、電視臺、廣播臺、微博、微信、抖音七大宣傳平臺,在全校各單位培養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專兼職宣傳員隊伍。
圍繞“講好南財故事”這一中心,充分挖掘教職員工、優秀學生及校友3類群體背后的故事,把握好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大宣傳重點。近3年來,在《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光明日報》等媒體刊發《民企進高校,攜手促就業》《為糧食安全插上“科技翅膀”》《厚植高質量人才成長沃土》等對外宣傳報道1500余篇,充分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和成果。學校獲評學習強國同學匯優秀運營高校、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號優秀創作者、全省高校宣傳工作優秀單位,連續9年獲評江蘇教育新聞宣傳工作優秀單位,連續8年獲評江蘇省教育信息工作表揚單位。
學校成立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統籌推進網絡育人,強化部門聯動,加強平臺和隊伍建設,持續打造網絡育人品牌,精準供給優質網絡文化作品,構建網絡育人大格局。推出《開學第一課》《黨史中的財經故事》《紅“新”向黨》等系列網絡思政精品課,創作《滿倉》《當國旗升起的時候》《畢業MV》等話劇、朗誦、歌曲和舞蹈形式的優秀網絡文化作品,打造“糧食特色”校園文化識別系統、“金小鱷”廉潔文化IP等。在全國及全省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全國及全省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中多次獲獎,獲評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網絡思政“金微課”一等獎第一名。 施衛娟
來源:《新華日報》 2024年11月6日 第4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