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作者:郭元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近年來,在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加持下,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博場館憑...
【專家視點】
作者:郭元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在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加持下,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博場館憑借創新的表達方式和互動體驗,受到大學生群體的追捧。2023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4萬多個,吸引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國家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675.7萬人次,同比增加314%,其中35歲以下游客占比61.81%。到博物館去,已成為年輕人社交休閑、樂享文化的新選擇,文博場館也因大學生追捧而煥發新活力。
讀懂大學生“文博熱”的深層邏輯
流行文化的興起及青年現象的產生,既是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的結果,也與個體觀念轉變及技術迭代升級密切相關。研究分析發現,青年“文博熱”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文博熱”滿足了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新追求。隨著物質生活不斷豐盈,越來越多青年開始尋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滿足。文博場館作為一個展示歷史、藝術和科學知識的“大課堂”,回應了青年對知識、美學和思想的探索需求。第二,“文博熱”延展了新型多樣化社交場所。伴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青年社交理念發生了新變化,特別是圈層文化的快速發展,使青年愛好日趨分眾化、細分化。文博場館類型眾多且展品豐富,為廣大青年尋找相同愛好的人群提供了文化社交場景。展館舉辦的各種講座、工作坊和線上分享互動,拓展了青年社交的選擇范圍。第三,“文博熱”帶來科技與文化相結合新體驗。2022年,青年互聯網滲透率達到95%以上,網絡深刻改變著青年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隨著數字技術賦能,更多展館尋求讓藝術品“活”起來的技術手段,通過運用AR、VR等數字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化服務項目,為青年提供了全新體驗。第四,“文博熱”提供了釋放內心焦慮的新渠道。當前,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面臨著諸多壓力,與看演出、去娛樂場所等相比,文博場館環境比較安靜,且文化氛圍濃郁,置身其中很容易使人靜下來、沉下來,通過觀看穿越時空的歷史文化展品,可將日常積累的負面情緒釋放,達到愉悅心情的目的。
認識大學生“文博熱”的重要價值
顯著增強文化自信。《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抖音平臺上博物館相關視頻播放總量為513.4億次,是全國博物館一年接待觀眾人次的66倍,相關內容累計開播11.6萬場,同比增長60%。這些數據顯示了青年對博物館內容的高度關注和強烈興趣,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利于青年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顯著拉動文旅產業發展。青年是新型消費的主力軍,隨著“文博熱”的興起,相關的文創產品、展覽活動等成為大學生新的消費熱點。調查顯示,90后群體中近八成購買過博物館文創產品。美團平臺顯示,2024年7月前兩周展覽館門票預訂單量環比增幅超過15倍,大學生參觀各類文化展覽的高度熱情,拉動了文旅產業的繁榮發展。
推動文博場館上新創新。隨著參展人數不斷增多,大學生對各類展覽內容、服務質量和數字化體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年輕觀眾的需求,博物館在促進硬件設施更新與升級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出新穎的展覽和互動體驗,助推了文博場館高質量發展。
有效更新大學生知識結構。文博場館為大學生提供了生動的知識學習平臺,通過實物展示和互動體驗,文博場館為觀眾充分闡釋文物背景和藝術價值,實現了讓書本知識“活”起來、讓歷史場景“立”起來的目的,在幫助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正視大學生“文博熱”帶來的新挑戰
大學生“文博熱”在推動文化繁榮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
博物館有效供給不足。2023年,全國博物館備案數6833家,雖然新增268家,但面對激增的參觀需求,整體有效供給仍顯不足,不少知名展館“一票難求”現象經常出現,而很多中小型展館卻因資源匱乏缺乏活力,供需之間的差距明顯。
博物館服務管理水平不強。部分文化展館由于缺少應對大流量游客的預案,在講解服務、秩序維持、配套措施、活動設計等方面,難以滿足大學生觀眾的高品質要求,影響了參觀體驗。
展館功能發揮不充分。文化館、博物館除了保護、展出藏品之外,還承載著教育與研究的內在功能。當前,個別展館片面追求展覽人氣和熱度,忽視了對文物本身的學術研究,缺少對文物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與深度闡釋,使得展館在文化傳播和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發揮較為單一。
部分大學生觀展者素養不高。目前,言行失范、只為“打卡拍照發圈”等現象仍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一些觀展者缺乏對歷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以高水準文博展覽吸引青年觀眾
為促進文博行業健康發展,提升青年學生的觀展體驗,筆者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改進服務:
完善政策,促進文博事業體系化發展。文博參觀熱,得益于黨和國家及各部門、各地方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政策支持。實現文博事業長遠發展,仍需政策精準發力。應進一步推進文博場館改革發展,構建新時代文博事業發展新格局。要研究制定標準規范,建立評價體系,引導鼓勵文博場館針對大學生特點進行實踐創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同時,要堅持精品意識,積極培育文博產業,加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整治力度。
優化服務,推動文博場館環境與服務提檔升級。提升硬件設施建設水平,加大館內環境改造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鮮明青年元素、符合大學生特點的優質空間。要強化服務意識,做好群體細分,善于用“青言青語”以及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大學生文博參觀的滿意度。要創新發展思路,除常規展覽外,可以開拓主題互動工作坊、學術講座、展演、夜游等形式,積極拓展文博IP與盲盒、美妝、餐飲、游戲等“跨界”合作,讓傳統文化有機融入青年生活。要積極推動文博場館數字化建設,持續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為大學生群體增加線上供給,讓數字技術更好服務于展覽體驗。要加大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擴充專業、規范的講解隊伍,增強講解的歷史縱深感、青春時代感、內容趣味性。
提升價值,強化文博場館教育與文化傳播功能。“文博熱”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文博場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從業者應加強對文物的學術研究,加大對展品的內在價值、歷史背景等的深度挖掘與闡釋,厘清文博場館在文化消費上的邊界,擔當起珍貴文化遺產內涵的傳播者和培育者職責。
做好引領,不斷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文博場館要在吸引年輕觀眾和堅守文博場所特質之間找準平衡點,大學生須加強自律,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尊重文物、文明參觀,懷揣求知之心,感知文化之美。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06日 13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