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作家馬伯庸到訪南京大學文學院,受聘為創意寫作方向的兼職教授,并為南大學生帶來一場題為“文學歷史中的‘他’與‘我’——考據與虛構”的講座。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是南京大學文學院110周年系...
6月5日,作家馬伯庸到訪南京大學文學院,受聘為創意寫作方向的兼職教授,并為南大學生帶來一場題為“文學歷史中的‘他’與‘我’——考據與虛構”的講座。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是南京大學文學院11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文學寫作中,歷史的“考據”與“虛構”該如何平衡?馬伯庸有自己的原則:不改變最上層的“歷史大事”與最底層的“生活細節”,在這兩層“真實”之間,適當加入“虛構”的內容。“要對歷史保持充分的尊重,大歷史絕對不能改,包括衣食住行、社會觀念等。即便是可以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也并不是天馬行空的,仍要遵循歷史邏輯。”馬伯庸說。
馬伯庸舉例:寫宋代的故事,主角是士兵,就不能寫他在社會上廣受尊重;寫一位明清時代的女性,在寫她出門的時候,就必須給她找一個充分的理由。由于不同歷史時代的局限性,寫作也必須遵循當時的“歷史邏輯”才行。
然而,歷史小說創作中還是會有一些“無奈之舉”,馬伯庸在寫作中就曾遇到:“秦、漢時期有規定‘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縣官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稱長’,但當我在以漢代為背景的小說中使用‘縣長’一詞時,卻遭到讀者的不解,誤以為是我錯誤地使用了一個現代詞匯。”
馬伯庸提出了自己對于文學的分類——“我文學”與“他文學”。“我認為,‘我文學’是作者自身的表達,而‘他文學’則更多的為了取悅讀者,充分考慮受眾的感受,類似于古代的說書先生。”
在隨后的對談環節中,南京大學文學院董曉教授、童嶺教授作為對談人,與馬伯庸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并回答了到場學生的相關提問。馬伯庸鼓勵青年學生,要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這是保證我們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所在,與此同時,還要具備帶著好奇心去持續探索的行動力。你會發現,可能99%是沒有意義的,但剩下的1%,就會變成我們的素材,變成未來某一天會用到的知識支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南大文學院 供圖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