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同學慕名而來,特意帶了相機,為這次和心目中偶像的近距離接觸拍下珍貴的一幕。
“大家乘坐過高鐵復興號動車組嗎?有什么感受?”“快,而且很平穩。”12月1日下午,北京市十一學校,鐵路工程技術和管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盧春房與同學們面對面互動交流。還有同學慕名而來,特意帶了相機,為這次和心目中偶像的近距離接觸拍下珍貴的一幕。
這是院士專家講科學——2023年科學教育行動活動現場。高速鐵路在綜合交通體系中有什么優勢?高速鐵路有哪些關鍵技術,分別如何解決?高鐵安全如何保證?今后高鐵向什么方向發展?……在當天的講座中,盧春房圍繞中國高速鐵路創新與發展,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啟發同學們的科學精神。
盧春房院士圍繞中國高速鐵路創新與發展與同學們交流。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
傳授高鐵知識,拆解關鍵技術
“短短二十多年,我國高鐵營業里程已經達到4.2萬公里,是世界其他國家總和的兩倍以上,而且保持著世界最快高鐵的桂冠。”講座上,盧春房講述了中國高鐵技術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并以世界首條智能高鐵示范線京張高鐵為例,講述了我國智能鐵路建設的實踐探索。
盧春房是我國高鐵二十多年發展歷程的核心參與者和見證者。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副部長,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京滬高速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他長期從事鐵路建設管理和科技創新工作,2005年至2016年間是中國高速鐵路建設的實際組織者,組織建設我國高鐵路網骨架,創立高鐵建設標準化管理模式和動態施工組織方法,組織高鐵技術一體化自主創新,建立我國高鐵設計標準體系,研制CRTS-Ⅲ型無砟軌道系統,組織“復興號”動車組研制和試驗,實現自主化、簡統化。
“高速鐵路在安全、節能環保、運輸能力、全天候運行、高效快捷、舒適等諸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如何提升乘客出行的舒適度?盧春房從車輛運行平穩性、車內瞬變壓力、車內電磁環境、車內噪聲、制動與縱向沖動、曲線離心力等幾個指標為同學們詳細解釋。
高速鐵路是現代高新技術的集成,涉及空氣動力學、機械制造、自動控制、計算機、材料科學、人體工程學等一系列當代高科技領域。其中,最關鍵的是線路、動車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牽引供電這四項基本要素,盧春房一一為同學們拆解,不少同學邊聽邊認真做筆記。
“我國高鐵最高時速多少,大家都知道嗎?那么高鐵的速度是不是就沒有發展空間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輪軌關系高鐵的提速、磁懸浮高鐵的研發仍有潛力。”談及高鐵的未來發展方向,盧春房提到,旅客自決策技術、一站式服務技術和各種交通方式一卡通技術、調度指揮自動化等問題未來都需要一一去解決。
講座結束后,現場同學們請盧春房院士簽名。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
強調報國情懷,激勵“年輕一代大有可為”
“我們國家的高鐵線路上是怎么保證沒有碎石等異物侵入的?”“高鐵線路是怎么規劃和選址的,會遇到哪些困難?”“高鐵的無人駕駛是怎么實現的?”……講座結束后,一眾“高鐵迷”們留下不肯走,每位同學都帶著疑問期待和盧春房深入交流,并圍著盧春房請求簽名。
“同學們,通過幾十年工作,我有一些體會。基礎知識對于工作后的適應能力和工作成效非常重要,比如,語文基礎不好,則起草文件、寫講話稿、進行階段總結等都會吃力,如果數學不好,則容易出現計算錯誤或者不知如何計算,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失誤和不好的印象。”除了傳授科學知識,盧春房還跟同學們強調了基礎知識、社會知識、培養高情商的重要性。
他最為強調的一點是報國情懷。盧春房指出,國家強盛才能有大家的幸福生活,為國家強盛貢獻力量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有強烈的報國情懷必能奮發圖強、勤奮工作,取得較好成績。“大家很關注,什么時候能把高鐵修到臺灣去?目前,已經有這個計劃了。在座的同學們長大之后,可能有機會參與到京臺鐵路的建設當中。”
十一學校高一學生高廣博禛將自己的書法作品作為禮物送給盧春房。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
講座結束后,盧春房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幅寫有“順彼長道”的書法作品。這幅作品來自十一學校高一年級學生高廣博禛,“我從小就對高速鐵路非常感興趣,現在把這幅作品送給您。這四個字原意是后人沿著前人的道路繼續向前發展,這也是我作為中學生想要對您表達的。我們要繼續努力學習,將基礎科學和對社會的觀察融合在一起,再沿著你們的道路繼續向前開拓。”高廣博禛說道。
盧春房接過這份禮物,告訴同學們:“收到這份禮物非常榮幸,沿著前人開辟的大道,你們會走得更快更穩。技術創新沒有止境,年輕一代將大有可為!”
據悉,院士專家講科學——2023年科學教育行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和新京報社承辦。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