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陜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將按季度在全國各地輪流舉辦。
“我覺得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這13年最重要的是探索建立了現代國家,這也是我們后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的一個基礎……”10月22日上午10點,在中國人民大學老校區,該校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守英以《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國家建構》為主題,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十三年,是如何探索形成中國式現代國家建構的基本框架和體制基礎,推動著中國向現代國家的體制和秩序轉型。
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當日正式啟動的“陜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北京首講。當天,包括北京在內,“陜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首輪講座在上海、合肥、重慶等21地同時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陜北公學。1937年10月23日,毛澤東專門為陜北公學成立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為更好地凝練以“陜公精神”為源頭的中國人民大學紅色精神譜系,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各地校友會組織舉辦“陜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活動。
它是面向社會各界的理論宣講活動,聚焦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黨創辦人民大學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服務地方發展,致力于打造“獨樹一幟”的先鋒課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教學平臺、各地各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
《從第一個答案到第二個答案——黨對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探索與實踐》《“驚濤駭浪”與中國未來發展》《中國為什么需要馬克思主義?》《文藝的“人民性”:兩次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賡續發展》《以人才強國戰略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碳經濟與高質量發展》……記者注意到,首輪講座主題十分豐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守英以《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國家建構》為主題進行分享。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據悉,學校結合干部群眾關心的重大現實問題,組織學校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管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哲學等優勢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淺出地解讀黨的創新理論,“送課上門”,幫助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進一步提高理論素養、堅定理想信念,更好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對于專家學者來說,“陜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既是傳播思想、宣講理論的平臺,也是深入基層、了解社情的渠道。
首輪講座主講人之一、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建軍表示,推進理論創新必須是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內的空想,“陜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為專家學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集理論宣講和實踐研究于一體,進一步打通了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未來,“陜公大學堂”系列公益講座將按季度在全國各地輪流舉辦,講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