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北建大師生而言,這次參與門頭溝區災后規劃摸排,也是一次難得的教學與實踐結合的機會。
“根據實地調研結果作圖,根據各村和各類情況整理影像集,比如是輕度淹沒還是重度淹沒,地質災害點有哪些、河道現狀如何、文物現狀如何……”8月21日,當眾多學生仍處于暑假之中時,北京建筑大學測繪專業大三學生隗立軒在忙著整理前幾天去門頭溝區參與調研的資料,好趕在截止日期前提交。
日前,北京門頭溝區全面啟動災后重建規劃工作,由門頭溝區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各鎮街及市規劃院、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等16家規劃編制團隊參與,以災后村莊房屋、道路、基礎設施毀壞情況為重點,深入全區8個鎮街178個行政村莊,開展全區范圍內的災后規劃摸排,將為下一步科學編制災后重建規劃,收集第一手資料。
北建大師生進入門頭溝支援災后重建規劃。圖/北京建筑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我老家就在門頭溝,每年都會回去。之前也經常去洪水峪村走親訪友,對這個村還是蠻熟悉的。”8月中旬,隗立軒第一時間報名參與,和北京建筑大學眾多師生一起,想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所學為災后重建規劃出一份力。當他來到門頭溝區清水鎮洪水峪村,看見熟悉的村落因為一場山洪而受損,與昔日古樸美麗的樣貌相距甚遠,盡管已有心理準備,仍然難免心疼。
精心組建工作隊,進入門頭溝支援災后重建規劃
“各位同學,學校計劃組建團隊支援門頭溝災后重建規劃工作……志愿報名的學生需熟悉 CAD 和Arc GIS的基本操作……志愿報名的同學請填寫問卷報名……”8月11日下午3點,隗立軒的班級微信群里彈出了一條志愿服務消息。看見之后,他第一時間報了名,“都是自愿報名,報名的人很多,學校也進行了篩選,很幸運我被選上了。”隗立軒告訴記者,考慮到災后進入門頭溝區的安全等因素,進入門頭溝區的師生中,男生數量多于女生。
隗立軒表示,自己身為門頭溝本地人,一方面對當地熟悉,另一方面則是“責無旁貸”,“而且能夠參與災后重建規劃,對我們而言也是一次非常寶貴的機會,想看看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夠幫上什么忙。”
北建大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黃庭晚是此次進入門頭溝的帶隊教師之一。“我對門頭溝還是很熟悉的。”黃庭晚表示,學校和門頭溝區一直是戰略合作單位,自己也從去年開始深度參與門頭溝區的鄉村建設實踐,“門頭溝區是北京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行政區,我們做傳統村落研究對這里的情況特別了解。從去年六七月份開始一直到這次受災之前,我們平均一至兩周就會來這里一次,經常會住在這里。”
“這次洪災波及范圍很大,永定河流域沿線或多或少都受到洪水影響。”黃庭晚表示,門頭溝旅游發展一直很好,是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區,夏天又恰逢門頭溝區的旅游旺季,這個季節的門頭溝本應是山清水秀,“門頭溝山比較多,滑坡泥石流發生之后,有些地方電力、水力、通信設施被破壞了。”
調研中,北建大師生與當地居民訪談了解情況。圖/北京建筑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記者了解到,黃庭晚和隗立軒已是該校第二批進入門頭溝支援災后重建規劃的師生。早在8月6日,該校專家團隊就已整裝待發,由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帶隊的專業技術隊伍先期奔赴門頭溝區受災一線進行災害調研和工作對接。截至目前,該校共派出兩批工作隊、近80名師生,其中,第二批工作隊為駐鎮調查,工作時間長達一周多,強度較大。
在挑選合適的人進入門頭溝參與災后重建規劃上,北建大綜合考慮了多方因素:不僅要對門頭溝區的情況熟悉,還要具備專業能力。
該校以區校共建的鄉村振興實驗室為載體,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有序組織建筑學院、土木學院、測繪學院、環能學院、規劃院、建筑設計院及有關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的教學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碩士博士研究生等多方力量支援受災地區。
一個村一個村地跑,一間房一間房地登記
“我們的學生具備基本的調查能力,同時也進行了簡單的培訓,比如如何評估房屋質量情況和村莊潛在的地質災害點等。”北建大工作組領隊、科發院教師石煬說道。
此前,為助力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北京建筑大學等6所高校的千余名學子曾于2022年7月,參與“協助城鄉自建房安全隱患排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針對建筑地基不牢、結構缺陷、違規施工、建材品質低劣等城鄉自建房重點安全隱患開展摸排調研。
“每個鄉鎮有三至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進入不同的村,大家的基本任務總體差不多。”黃庭晚告訴記者,她帶著學生去了齋堂鎮和清水鎮,“老師和學生一起,我們組是我和兩個學生一起,學生分別來自城鄉規劃專業和測繪工程專業。”
黃庭晚表示,這次主要需要調研的是村里房屋、基礎設施的受損情況,以及目前是否還存在自然災害的隱患點,他們會根據現有衛星影像的數據圖紙,記錄真實的受災情況,然后將內容匯總給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如果有房屋正好處在山腳下,要拿圖紙進行比對,看清楚山體滑坡的位置、建筑偏移的位置,還要對現場進行拍照記錄。總之要全面摸排,一個村一個村地跑,一間房一間房地登記。”
北建大師生走進村鎮進行調研。圖/北京建筑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看上去“完好無損”的房屋也可能成為“危房”。
隗立軒告訴記者,地基被沖刷后可能會對房屋產生影響,“肉眼看上去可能沒啥問題,但是需要對它進行變形監測,判斷到底有沒有危險,到底是輕度危險還是重度危險。同時,還要給出建議,是完全重建,還是可以填充地基進行維修。”
哪些房屋存在質量問題、房屋的水位淹沒線是多少、行洪水位到哪里了、公共服務設施中尤其是廁所的損毀情況如何、道路損毀情況如何……石煬介紹,這些摸排的信息都要一一記錄。
第一次參與偏規劃方向的調研活動,隗立軒表示,這次測繪雖然從方法上并無不同,但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
以調研中遇到的一條路為例,隗立軒告訴記者,有一條和路平行的河流和這條路本來有兩次交集,但這次洪災過后,河流管道被堵,河流變成了直接從路上經過,原本在下游的橋也早已被沖毀,幾乎看不出原來的痕跡,“當時聽村支書講,才知道這里原來還有一座橋。”
隗立軒表示,這與日常學習中的測繪不同,之前道路測繪中,道路是固定的,即使是未建成的情況下,道路的坐標也是確定的,“現在路跟橋的位置變化后,已經跟原來完全不一樣了。而且河道可能會因為沖刷的原因不斷拓寬,洪水流速過大甚至會直接沖壞地基,河道變寬、路反而變窄了。而且路面也還沒有清理干凈。”
妙峰山鎮澗溝村因汛情造成道路、通信、水、電、氣全部中斷,工作組乘車沿著18公里山路歷時1.5小時進入村里,一路上仍可看到多處山體滑坡、落石、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痕跡;下葦甸村位于永定河支流,房屋平均過水深度達到2米,工作組沿著泥濘的村路,逐戶了解情況,將房屋受損情況一一記錄在冊……
環境變復雜之外,交通不便也是常態。黃庭晚和學生一般上午8點從所在鄉鎮出發,如果一切順利,會在8點半左右進入村里,“有個別村的道路損毀特別嚴重,車上不去,我們就得走進去。有的自然村跟自然村之間有一段距離,中間道路受損的話,基本就得靠走上去了。”
北建大支援隊伍在現場記錄調研信息。圖/北京建筑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在現場實踐中,對專業有了新的認識
對于北建大師生而言,這次參與門頭溝區災后規劃摸排,也是一次難得的教學與實踐結合的機會。
隗立軒對測繪專業的愛又堅定了一些,“我一直認為測繪專業十分有用。不只是平時,像這次災后調查要做變形監測,要用無人機航拍,甚至要借助遙感技術,這都是我們測繪專業的知識點。”
建筑學院本科生楊鎮澤表示,這次受災評估工作讓自己明白了規劃專業的重要性,“在受災評估中,我們需要考慮到多部門的合作、科學數據的分析和規劃方案的實施,以協助受災地區生產生活有序恢復。”
建筑學院研究生彭紹民則在實地調研中更加堅定了對自己職業的熱愛,“我們身為規劃專業的學生,只有充分了解受災區的實際情況,才能制定出恰當和有效的規劃方案。”
北建大支援隊伍結合圖紙查看標記調研信息。圖/北京建筑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日常教學中很多知識停留在紙面上,比如我看到的圖紙,其實跟現場是有差距的,學生要真正地走到空間里去感受。”黃庭晚以鄉村規劃為例說道,在做規劃選址的時候,如果只拿一張平面圖看,這里靠著水、那里靠著路,其實是不夠科學的,要真正到現場后才會發現,即使選址靠路、不臨水,也可能正好處在山體的滑坡點上。同時,黃庭晚表示,只有真正進入空間,才會了解到這里為什么會有人居住,原本的環境與現在的環境差異是什么,作為規劃師要如何才能幫助村民更好地生產生活。
與此同時,專注于傳統村落研究的黃庭晚對傳統營建智慧也有了更深感觸。“這次我們在齋堂走訪了4處傳統村落,其他組還走訪了2處傳統村落,我們在最后進行信息核對的時候發現,傳統村落無論是在選址方面還是在營建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傳承和推廣的地方。”黃庭晚表示,這次洪災中,齋堂鎮永定河沿線有很多村都受損了,但沿線的傳統村落中有三個受到輕度或中度災害影響,其余三個基本沒受到什么損害。
在黃庭晚看來,傳統村落的建造技藝、村莊的規劃選址和村落風貌的建設統籌方面具有鮮明優勢,“當代技術發展和傳統村落長期積累的經驗,應該更好地挖掘和發揮,這樣對災后村莊的選址和建設發展都能提供很好的借鑒意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