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全年共組織1180余支實踐隊、8700余人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高校學生“把雙腳插進泥土里,把調查報告寫在祖國大地上”。
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川航e家實踐隊”的學生來說,這個暑假的實踐活動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們所設計的航空航天科普小課堂就開在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北航教授桂海潮在云南保山的母校,而后者正在中國空間站“天宮”執行任務。
“桂老師此前就讀的高中就在群山之間,我們不僅重走了他的求學之路,還了解了他的高中生活。”實踐隊負責人、北航宇航學院航天類專業大三學生孫宇航說道。
記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今年暑假,該校各實踐隊的學生們開展了探索鄉村振興,走訪革命老區、科技志愿服務等活動。據統計,北航全年共組織1180余支實踐隊、8700余人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高校學生“把雙腳插進泥土里,把調查報告寫在祖國大地上”。
大學生們在桂海潮母校給中學生講授航天科普知識。 受訪者供圖
實地探訪山區中學,感受導師求學的執著精神
2023年5月30日上午9時40分許,聽到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的消息,北航宇航學院的同學們格外激動,因為飛船內有他們的導師、宇航學院教授桂海潮,他也是我國首位非軍人航天員。
“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后,我們便萌生了到導師母校看一看的想法,于是在學院老師的幫助下聯系上了桂老師曾經就讀的高中——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孫宇航介紹,“川航e家實踐隊”是一個有著十多年歷史的實踐隊伍,創建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當時對北川的孩子們展開幫扶,后來由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干事傳承下來,每個寒暑假,實踐隊都會和當地鄉鎮的街道、社區對接,開展科普課堂和調研等活動,今年走出四川來到了云南。
孫宇航介紹,通過學院老師聯系到了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提出希望借暑假給當地中學生開展航空航天科普課堂,前期溝通順利。但臨近暑期,趕上學校初高中的期末考,老師、學生備考壓力大,實踐工作一度難以推進。為不給孩子們的學業帶來麻煩,實踐隊推后了時間。7月中旬,包括孫宇航在內,“川航e家實踐隊”派出四名隊員趕赴保山,開展實踐活動。
高校大學生們給中學生帶來學科課堂之外的知識。 受訪者供圖
從河北老家出發,孫宇航坐了一天高鐵才趕到昆明,隨后又趕往保山,和來自甘肅、四川和新疆的小伙伴們匯合后,又轉乘大巴才來到了位于施甸縣城里的學校。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在一個小山坡上,需要經過三百多級的石梯才能抵達。站在群山環繞的石梯之間,孫宇航和小伙伴們深切感受到了桂海潮不遠萬里來到北京求學的執著。
“桂海潮非常陽光、積極,他上高中時,我們都感覺這個小伙子將來會有成就,沒想到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保山市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副校長張少鷹對新京報記者說道。他介紹,桂海潮的高中三年在該校度過,彼時,他還是團委書記,對桂海潮印象深刻。
“當時每周的升旗儀式都是我主持,領導、老師、學生代表會輪流做國旗下的講話,桂海潮是講得最成功的學生代表。”張少鷹回憶,當時桂海潮以“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文字作為演講結尾,演講中傳遞出的讀書求學的信心、報效國家的強烈責任感,點燃了全場學生的激情,“沒想到多年以后,他會成為航天員,以航天精神報效祖國。”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張少鷹言語中有些激動。
大學生當“小先生”,給孩子們科普航空航天知識
實踐隊隊員們不僅了解了桂海潮的母校,也把航空航天的科普知識傳遞給孩子們。孫宇航介紹,該校遴選了50位對科技、航空航天感興趣的初二學生,大學生作為“小先生”,在校內展開為期兩天的課程。
孫宇航發現,可能是受到了桂海潮的影響,這所學校的學生對航空航天有一定了解,課堂上,隊員們就此以桂海潮、楊利偉、戚發軔等杰出人物的小故事為引子,將其中涉及的航空航天理論知識,科學家、航天員精神等內容教授給孩子們。“講到楊利偉和桂海潮老師在航天訓練中會遇到什么時,孩子們都特別愛聽。”孫宇航介紹,每次他提出問題后,臺下小手都舉得很高,還有一名學生主動說自己關注到了“天眼”,他立刻加了一節有關于貴州天眼的課程,跟孩子們分享。
在大學生指導下,孩子們在組裝無人機。 受訪者供圖
最后一堂課是帶著孩子們做無人機的實操,課堂氣氛就更熱鬧了。張少鷹記得,孩子們組裝好了無人機到操場上放飛,回來后,老師問他們“飛起來沒有”,每一個孩子都高興地喊“飛起來了!”讓老師們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和北航建立起了更直接的聯系,讓孩子們‘零距離’了解了學長桂海潮從就讀到任教的情況,也了解了高校育人和人才培養方式,這不僅在學生們心中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還讓它更好地生根發芽。”在張少鷹看來,基礎教育首先關注的是孩子們的學業,培養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未來無論在哪個行業都能成為需要的人才,而桂海潮這一榜樣人物的出現,更讓教育有了導向性,“我們要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讀書的功利性目的’和‘自身價值實現’這一辯證關系,回歸教育本身,讓孩子健康成長,通過服務國家、社會和人民,展現個人價值。”
北航多支實踐隊伍暑期深入多地開展社會實踐
記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這個暑期,該校各大實踐隊的主題還涵蓋了探索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之路,開展科技志愿服務,走訪革命老區、黨史人物等方向。其中,北航“星源流明”實踐隊的成員們跟隨“最美擁軍人物”孫嘉懌,來到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93歲老戰士戴張木家中,為他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套定制軍裝。
學生探望老戰士戴張木。 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眾號
“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也是我們北航的校慶日,戴爺爺收到軍裝后,開心地拿出了各式各樣的軍功章,講起了當年冒著槍林彈雨奪取勝利的故事,為我們帶來了無限力量,讓學生們愈發堅定了空天報國的志向。”帶隊輔導員王廣琛說道。
8月15日,北航“生”入人心實踐隊響應首個全國生態日號召,前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天香頤社區,與北京市海淀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節能環保促進會合作開展了以“減塑增青綠,碧水幸福城”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普及垃圾分類、減少塑料排放、鼓勵節水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居民綠色生活,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此外,北航筑夢新野實踐隊暑假奔赴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開展為期五天的“工信青年洛寧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北航校友、工信部派駐洛陽市洛寧縣掛職干部劉鴻志告訴記者,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部署各高校共同進行的實踐活動,包括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被譽為“國防七子”的七所高校共同赴洛寧縣開展社會實踐。
實踐活動中,青年大學生在洛寧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摩脫貧攻堅成果、聚焦產業發展、了解本地特色文化,探索開展教育幫扶、鄉土實踐等工作,不僅號召青年學生投身偉大事業,還為洛寧縣提供展示平臺和窗口,持續深入推動鄉村振興,講好“洛寧故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