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小就立志做科學家,未必一定能成為科學家。
“可能很多同學會覺得科學家離自己很遠。其實,科學就在身邊,科學家也是普通人,離我們并不遙遠。”新學期開學首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陳光南來到北京四中璞瑅學校,與初中同學們分享“機遇與基礎”,介紹攻關克難創新的過程和其中的酸甜苦辣,為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開學第一課”。
陳光南與孩子們面對面分享。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大手牽小手”迎接一年級新生
9月1日上午9點,北京四中璞瑅學校的142名一年級新生們在全校師生面前“亮相”。每位小同學都在一位校領導、老師、家長、高年級學長學姐的陪伴下,“大手拉小手”走過彩色氣球“彩虹門”,迎接他們的是老師同學們的掌聲和笑臉。這標志著他們正式成為一年級的小學生。
開學典禮上,舉行了“希望·延續”班牌傳遞儀式。每個班級的學生代表上臺,已經升入高年級的同學將自己的班牌交到下一屆同學手中。
“一二三四五六七,文明城區我助力。大手拉著小手走,文明家庭處處有。五個堅持勤提倡,彰顯文明新形象……”典禮上,臺上臺下同學們一唱一和地對誦“小手拉大手·共建新豐臺”文明主題語,引導師生家長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將文明城市創建理念根植內心。
開學典禮上,一年級新生入場。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科學家分享自身科研故事及成長歷程
“先來問問同學們,大家都知道錢學森,誰能說出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同學們都聽說過‘兩彈一星’,分別指的是什么彈、什么星?”“接下來把問題拔高一點,有哪位知道原子彈和氫彈的工作原理?”在接下來的“開學第一課”上,陳光南層層深入地拋出問題,臺下同學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
這是由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舉辦的2022年“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中的一站。新學期開學之際,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邀請由老科學家、科學家后人、相關研究專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精神宣講團”走進校園,向孩子們講述自己的科研經歷、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讓青少年感悟科學家精神。
據悉,陳光南主要從事金屬物理、材料力學、應用激光以及先進制造工藝力學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專利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發明創造金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接下來的40分鐘,陳光南從中國科學院力學所老所長錢學森的小故事引入,還分享了自己科研和成長經歷中的幾件趣事。“作為中國科學院的一線科研人員,我們時常會接到社會各相關部門遭遇困難的緊急求助。解決這些難題往往沒有現成的道路可循,我們不得不突破傳統框架另辟蹊徑。”陳光南說道。
北京四中璞瑅學校學生向陳光南贈送禮物。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從小立志當科學家未必能成為科學家
“科學家精神、科學家故事大家都聽了很多,但是仍然會覺得科學家離自己很遠。”陳光南告訴記者,通過這次分享希望告訴同學們,“第一,科學并不神秘,就在身邊;科學家也是普通人,離我們并不遙遠。”
陳光南指出,其實從小就立志做科學家,未必一定能成為科學家,這中間的過程一定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然后能承擔什么樣的任務、發揮什么樣的價值,都是自然而然的。“科學精神很重要,要養成科學嚴謹的思維習慣和態度,還需要有知識積累以及堅韌的毅力。“
北京四中璞瑅學校校長丁嵐指出,學校校訓就是“嚴謹求真”,這與科學精神緊密相連,而科學精神的底層邏輯就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情懷。“當前我們國家發展需要科技創新人才,希望通過這次與科學家的對話,將科學求真的種子植入孩子們的心扉,讓他們堅定目標,找到前進的動能。”
“錢學森跟老師爭論問題后,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并將問題探究到底,這個故事特別打動我。”聽完講座,北京四中璞瑅學校初一年級學生常寬洋對記者說道。初一年級學生徐樂漪也對科學家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原來,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背后是科學家們夜以繼日的努力,還有嚴謹細致的態度、堅持到底的毅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