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完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來華)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2年繼續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學校簡介
江蘇師范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蘇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設有22個專業學院以及敬文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學院和教育部批準設立的首個非獨立法人中俄合作辦學機構——江蘇師范大學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另設有獨立學院科文學院。學?,F有專任教師1753人,其中正高368人、副高668人。擁有院士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58人次。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300余人,學歷教育留學生380余人。
學校注重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現有6個省優勢學科、10個省重點學科,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4個學科入榜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16個學科入榜2021“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擁有國家“2011”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發改委科技創新平臺1個,部省級科研平臺44個。建立校地共建載體平臺、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等產學研合作基地200余家。學??蒲谐晒S碩,位列2021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排名第44位;2020軟科中國大學文科實力排名第72位。自然指數(Nature Index)連續三年進入“中國內地高校Top100”。
近年來,學校排名不斷攀升,學校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內地)大學50-72位,U.S.News2022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內地)大學第94位,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為進一步完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來華)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2022年繼續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江蘇師范大學誠邀全球英才依托我校申報海外優青項目。
一、項目簡介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勵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含非華裔外籍人才)回國(來華)工作,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干,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二、資助模式
1.國家資助:
資助強度:100-300萬元,資助限期3年。
2.學校支持:
(1)職稱評聘:參加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直接評聘,直接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2)聘任崗位:給予特聘教授待遇,聘在特設崗位。
(3)薪酬待遇:實行年薪制,年薪80萬元左右。
(4)科研資助:按照國家資助金額給予1:1配套。
(5)安家費和住房:提供安家費不低于60萬元。提供138平米過渡住房或給予相應租房補貼。工作滿10年并考核合格,贈送145平米住房或給予不低于150萬元購房補貼。
(6)團隊建設:協助組建科研團隊,全校實驗平臺開放共享,提供充足的科研辦公條件,配備科研助理。
(7)配偶子女:安排家屬工作,學齡子女就讀附屬學校。
(8)其他:納入事業編制管理,沒有非升即走,支持受聘人才“以才引才”,組建學術團隊。
(備注:學校支持具體根據學科平臺和個人實際情況,一人一議,一事一議)
三、申請人條件
1.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的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2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學位;
(4)研究方向主要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
(5)在2022年4月15日前,一般應在海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獲得正式教學或者科研職位,且具有連續36個月以上工作經歷;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且業績特別突出的,可適當放寬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專家認可的科研或技術等成果,且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帶頭人或杰出人才的發展潛力;
(7)申請人尚未全職回國(來華)工作,或者2021年1月1日以后回國(來華)工作。獲資助通知后須辭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無工作,全職回國(來華)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項要求
執行中央有關部門關于國家科技人才計劃統籌銜接的要求。同層次國家科技人才計劃支持期內只能承擔一項,不能逆層次申請。
四、工作程序
1.2022年4月10日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將電子版簡歷發送至rcb@jsnu.edu.cn,郵件標題注明:應聘崗位+畢業學校+本人姓名+高校人才網。
2.學校與申請人共同商定工作任務和來校待遇,簽訂工作協議或意向性協議。
3. 科學技術研究院全程指導申請人選填寫申請書,準備申報支撐材料。
五、聯系方式
人才工作辦公室:
聯系人:祖璋
聯系電話:83656130、15190663030
聯系郵箱:rcb@jsnu.edu.cn
科學技術研究院:
聯系人:袁博
聯系電話:0516-83500232、15152808145
聯系郵箱:kyy@jsnu.edu.cn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