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AI+教育?7月5日,“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創變與守正”研討會在寧召開,國內頂尖學府及行業企業的多位專家學者參會,共商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創新大計,共謀人工智能教...
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AI+教育?7月5日,“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創變與守正”研討會在寧召開,國內頂尖學府及行業企業的多位專家學者參會,共商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創新大計,共謀人工智能教學新范式。
從“我在世界”到“世界在我”
數智時代需要人機物三元融合
江蘇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二級調研員郭新宇認為,應著重加強人工智能加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大力培養交叉復合型創新人才。要緊密聯系學科前沿和產業實踐創新場景,堅持學用結合,著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實踐能力。
“數智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是不可避免的話題。新一代的信息技術作為發展動力源,為我們探討這一問題提供理解新視角?!敝袊茖W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呂建教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特征內涵方面,提出了“六個一切”的新認識:計算融入一切、網絡連接一切、數據表征一切、智能靈化一切、軟件定義一切、可信泛在一切。通過納入大量數據,進行認知層次升華,最終實現人工智能路徑,推動進入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新世界。
面對“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的聲音,呂建院士回答:“‘智能’一詞由人類發明,‘人工智能’也是借鑒‘人類智能’而來。我們要區分好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智’要通過人來表達,二者之間找好平衡?!睆臉闼刈匀唤绲酵黄茣r空桎梏,技術的跨界融合孕育出新的世界觀。賦能賦智的背后,是對現實趨向性規律的洞察,更是價值觀的導向引領。從“我在世界”到“世界在我”的改變,是主動擁抱智能時代的科技教育人才產業變革。
AI與多學科結合
專業素養與智能素養共成長
如何平衡好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與教育改革非即時性?南京大學本科生院、匡亞明學院、新生學院執行院長王駿介紹,南京大學緊跟日新月異的人工技能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發展的新形態,力求重新構建與新技術建立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和體系,提升全體學生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各領域的能力,尤其是與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前沿領域和人文藝術領域。
南京大學采用“1+X+Y”人工智能核心課程體系,即1門必修課,X層次人工智能素養課和Y層次人工智能前沿拓展課。從向全體學生開設人工智能的通識核心課,到人工智能專業知識再到項目制的AI交叉應用課程。王駿表示,結合嶄新的課程安排和教育體系,南京大學力求通過多學科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實現全面的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拔覀兺ㄟ^人工智能的工具助力教學提質增效,教育教學過程進步。分層次、重交叉、強實踐的體系方法,將學生專業學習與人工智能學習過程銜接,實現專業素養與智能素養共成長?!?/p>
研討會上,各高校展示了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重要實踐。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章俊良以“‘AI+HI’賦能的教育教學改革”為主題展開介紹。通過“AI+專業”和“AI+微專業”的培養方式,實現學科專業的交叉、升級與重塑,構造全新的教育教學生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金天介紹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數字化硬件設施,信息化教學管理體系的建設與人工智能教育,改進培養方案滿足學校學生對更加豐富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和個性化新質教育的需求。
AI工具平臺“AI試煉場”發布
AI智能體無縫對接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
現場,由南京大學攜手超星、阿里云共同推出面向南京大學全體師生的專屬AI工具平臺——“AI試煉場”的發布儀式在大會中舉行?!癆I試煉場”承續南京大學“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讓AI智能體無縫對接師生的課程學習、項目研究與管理流程、產業命題攻關,學科前沿探索,為南京大學在AI時代的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提供助力。
超星集團創始人史超就人工智能時代通識教育如何目標重塑與方法創新進行介紹,展示了與高校進行深度合作推出的多個系列通識課程,服務于高校通識教育建設,在AI實踐中改造通識教育,為AI通識教育賦能。
阿里云高校合作總監郭偉杰著重于發揮計算和AI的技術優勢,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以強大的算力助力高校AI人才培養。
實習生 王淑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