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南京大學舉辦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理論研討會。會上,南大人文社科資深教授莫礪鋒圍繞“如何理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和中西文化差異”主題進行了發言,深入研討了中華民族現代...
12月28日,南京大學舉辦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理論研討會。會上,南大人文社科資深教授莫礪鋒圍繞“如何理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來源和中西文化差異”主題進行了發言,深入研討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和理論內涵。
莫礪鋒教授表示,中華傳統文化本是一種既有鮮明民族特色又有超強普適意義的思想文化,但由于種種原因,如今在世人心目中,中華文化只是中餐、武術等形而下的內容。至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內涵,則很少得到準確、有效的介紹和傳播。當今的中華民族肩負著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偉大使命,也面臨著建構中國軟實力的重大責任,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資源,便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當務之急。
“我們的祖先從先秦開始就把他們的的行為和思考用文字記錄下來,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來說,觀念文化的主要載體便是用漢字書寫的大量古代典籍。”莫礪鋒教授說:“汗牛充棟的大量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華典籍的思想價值和認識功能歷久彌新,它是溝通現代人與傳統文化的最便捷的橋梁,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們了解中華文化的最佳窗口。整理典籍,領會、闡釋典籍記載的文化精神,便是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莫礪鋒教授表示,近年來古籍整理最顯著的成果當然是那些大型文獻集成的編纂和著名古籍的校點,前者如《全宋詩》、《全宋文》,后者如二十四史新校點本,這些成果有著巨大的學術意義和文化意義,但是它們基本上只是學術界的研讀對象,很少進入普通讀者的閱讀視野。
“這些成果的意義基本上局限于學術象牙塔內,并未普及到整個社會。其實精深的純學術研究固然是我們的使命,認真負責的普及工作也是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兩者不可偏廢。”莫礪鋒表示,我們固然要推出更多更好的典籍整理及研究成果,也應向社會貢獻更多更好的古代經典的普及讀物。學者當然應該堅持板凳不厭十年冷的精神,但是與此同時,我們的目光必須穿透學術象牙塔的壁壘而進入現代社會,必須關注社會大眾的閱讀需求。我們應該分出部分時間與精力從事普及工作,為社會大眾編寫有關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包括各類典籍的選注和講解。
“應該讓中華典籍走進當代中國的千家萬戶。深刻地領會古典名著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核心精神,進而向全社會進行普及,歷代的優秀學者都視此為義不容辭的職責。”莫礪鋒說,“從根本的意義上說,古代典籍流傳至今的價值并不是專供學者研究,它更應該是供大眾閱讀、學習,從而獲得文化啟迪和精神滋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社會所有成員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閱讀中華經典著作,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是全社會所有成員的權利和義務。”
莫礪鋒表示,中華典籍是講好中國故事的資料寶庫,“生活在當下的我們當然應該宣講現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各類優秀人物與進步事例,但也應弘揚中文典籍記載的古代中國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從而使我們所講的‘中國故事’具備更加廣闊的時空背景與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蘊,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貢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攝影 佘治駿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