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來臨,來自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的大學生們開展了清明節線上主題系列活動,用創意和實力發出了防疫大背景下的“倡議之聲”,提倡“云祭掃”、“云寄思”、“云致敬”。
清明來臨,來自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的大學生們開展了清明節線上主題系列活動,用創意和實力發出了防疫大背景下的“倡議之聲”,提倡“云祭掃”、“云寄思”、“云致敬”。
“云祭掃”,紅燭青山繪出云端清明
屏幕內外,花團新綻,柳葉初裁,青山翠瓦層層疊疊,祥云新燕比肩齊飛。手機鎖屏中的四月美景,與手機后方的盎然春意相融一體。這是稅收1903班的沈陽同學歷時一周完成的海報。談及創作思路時,她這樣說道:“處在疫情嚴峻的特殊時期,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新型祭祀方式應當得到提倡。我采用手機框元素,將時代特色作為鮮明喻體,將傳統習俗與互聯網相結合,正是為了傳達這樣的信息。”
同樣是海報,稅收2001班的程菲同學創作出了不同的風格。在她的這幅作品中,朵朵云彩托舉著紅燭,在綠色的背景上格外引人注目。“云元素是線上祭祖的象征,云祭掃的出現搭上的是‘互聯網+’的快車。”她說,這樣設計,一方面是對疫情防控的積極響應,另一方面是對環境保護的熱烈號召,傳遞出“云上寄哀思”的初衷。
“云寄思”,明信片遙寄故里深情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古詩中的描繪的畫面,此時已躍然財政1902班陳芮莎同學設計的明信片上。正面國畫風的黃牛與牧童、垂柳與漣漪,營造出朦朧詩意的清明氛圍,而背面僅一個碩大的正楷“念”字,卻能表達游子無數心緒。“牧童騎牛過河,既回望即將發芽的垂柳,也在回望‘清明’二字。”她解釋道,“背面的“念”字,可使明信片擁有者寄念想于文字,寫下心中所想,保存心中所念。”特殊時期,游子返回故里掃墓雖難以實現,但明信片總能跨越千里距離,無論是“曬”或是“寄”,都能夠減少線下祭掃,遙寄思悼。
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黨委書記陳蘇表示,將傳統節日融入思政教育,鼓勵同學們通過創作形式多樣的文化作品表達清明哀思,既是傳統文化浸潤更是愛國主義教育,希望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進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通訊員 陳語 張周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