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省教育廳計劃安排,泰州、淮安 是省內音樂美術進中考后,第一個出臺實施方案的省轄市,從2016年入學的初一年級學生開始試行,2019年中考將新增音樂和美術兩門考試科目。今天(12月30日)和12月31日...
根據省教育廳計劃安排,泰州、淮安 是省內音樂美術進中考后,第一個出臺實施方案的省轄市,從2016年入學的初一年級學生開始試行,2019年中考將新增音樂和美術兩門考試科目。
今天(12月30日)和12月31日,泰州市音樂、美術中考開考。
根據《泰州市中小學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工作實施方案》,今年起,音樂、美術采取藝術素質過程評價和音樂、美術學科素養考試的辦法實施,正式納入中考。
“素養考試”為今天組織的考試,音樂、美術考試卷面分值分別為50分,實際得分按音樂、美術卷面分值合計后10%計入,采用進分制,保留0.5分,計入中考成績。
“藝術素質過程評價”由各學校按照《泰州市中小學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工作實施方案》中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以學年為時間段對學生分階段實施考核,分為A、B、C、D四個等級。
初中3年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為A等級,75-89分為B等級,60-74分為C等級,59分以下為D等級。
“素養考試”采用“人機交互”的形式,一次性完成音樂和美術的考試。
今天送考的智堡實驗學校音樂教師柏坤月介紹,音樂考試的題型有選擇題、連線題、節奏題和演唱題,其內容出自七年級全冊、八年級全冊和九年級上冊五本教材之中,涉及到的音樂知識相對比較簡單,都是一些生活中經常能聽到的經典音樂片斷,樂理知識則是一些的簡譜基礎知識。學生比較容易失分的可能是演唱題。“只要上課認真聽,課后將演唱的曲子多練習練習,就能取得一個比較好的成績。”柏老師說。
考試內容強調基礎性,全部來自音樂、美術課本,其中美術學科考試題型包括選擇題、連線題、判斷題和操作題,重點考查中外名畫、作者、國籍等基礎知識,檢查初中學生的表現力與創造力。
“從卷面看,各型考題難易適中。學生如果看題仔細,答題認真,回顧檢查,合理運用一些解題技巧,取得好成績不是難事。”二附中來智堡實驗學校交換監考的楊惠蓉老師說。
從考場的情況看,一個批次的考試時間為40分鐘,但多數學生都在開考后的30分鐘就交了卷。部分同學表示試卷一點也不難,老師平時都講過。
泰州市初三音樂教師王萌萌:“在演唱題中,一般演唱題都會一首快曲子搭配一首節奏比較慢的曲子,在演唱的過程中大家可以把兩首樂曲都唱一遍,就是唱六遍,因為最后錄取是錄取最高成績,最高分數。每遍唱完以后可以去聽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唱得不足,在最后的三遍當中再去進行調整修改。”
同學宋靚彤說:“自己平時不怎么喜歡唱歌,盡管考前老師就告知演唱題的范圍,自己也反復練習過,但考試時節奏和音調還是把握不準,有可能會失分。”
南京情況:
2017年5月3日,南京市教育局發布了《關于印發《南京市初中畢業生藝術素質測評方案(試行)的通知 》根據方案,南京市將對2017年秋季新入學的初一新生3年后開始實施這一新政,也就是在2020年實施藝術課程進中考,將采用等級評價的方式進行;
重點內容:
考察的方式:過程性評價+機考
采取初中三年過程性評價(此評價不參考各種培訓機構所頒發的證書,只是對課堂內上課的情況和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機考,綜合后形成分數,并以等級制(A、B、C、D)進行體現。
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總分為100分,其中音樂、美術兩科各50分。評價成績60分以上(含60分)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
藝術特長生加分:
藝術特長加分在初三下學期進行,在五個學期平均成績基礎上按照國家、省、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展演分別加5分、4分、3分、2分,校級展演加1分,總加分不得超過10分。
機考:
滿分100分,其中音樂、美術兩科各50分。考試成績60分(含60分)以上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
總體評價:
其中過程性評價成績(五個學期的平均分)占60%、終結性評價成績占40%。兩項成績相加結果按分數折算成A、B、C、D四個等級,90分以上為A等,75—89分為B等,60—74分為C等,60分以下為D等。C等及以上為合格,D等為不合格。
成績運用:
藝術素質測評成績合格等同于“審美與表現”的B級,方可報考指標生志愿和第一批次錄取學校。藝術素質測評成績合格等同于“審美與表現”的B級,方可報考指標生志愿和第一批次錄取學校。
實施時間:
2017年秋學期新入學的七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過程性評價從2017年秋季新入學的初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終結性評價從2020年開始實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