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中考改革質量月大調研走進西城區和密云區,調研團隊深入學校課堂一線,對中考改革后學校的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等方面開展深入調研與座談。
“中考不考的內容還要記嗎?”這是最近北京市初中課堂上一名學生的疑問。今年9月,北京中考改革方案公布,將歷史、地理、化學、生物學四科設置為考查科目。改革后這幾門科目的課應該怎么上?學生的作業和評價要怎么設計?
近日,北京市新中考改革質量月大調研走進西城區和密云區,調研團隊深入學校課堂一線,對中考改革后學校的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等方面開展深入調研與座談,了解改革后的課堂實施情況。
密云六中精心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校供圖
課上大幅度增加學生互動
“我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同學們要記住這些重要山脈。”在西城區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初一地理課堂上,授課教師肖懷朋正在講解中國地勢的主要特征。
這時,有同學提問:“這些內容中考不考,還要記嗎?”面對學生的提問,肖懷朋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同學們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同學們也意識到學習地理知識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地理知識和生活息息相關,把地理學好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
肖懷朋表示,北京中考改革鼓勵考查科目的教師引導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現在地理課堂上大幅度增加了學生互動部分,比如之前讓學生課下在乒乓球上畫經緯網,現在則會讓他們在課上邊繪制邊觀察,并和同學互相討論學習。”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師生沖突?”在另外一節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授課教師金藝銘正在講授《走近教師》。金老師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起,說到自己曾經有一位班干部,由于受到老師的批評后很不滿,師生之間心生隔閡。金老師向同學們“請教”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要主動溝通”“要換位思考”……同學們踴躍發言,表達著自己的看法。最終,經過一番討論達成共識,在矛盾發生時要多溝通。同學們也在這樣的討論中,增加了對于老師教學工作不易的理解。
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教研員金利看來,授課老師從師生關系處理的真實生活出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分享、表達與質疑,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深度學習,正體現了中考改革的精神和要求。
北師大附中副校長尚建軍表示,四門學科的考試方式變化后,老師們達成了在課堂上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展現自身學科魅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引導課內落實”四個方面為核心的教學共識。學校也在教學上給予了老師們更開闊的實施空間和更靈活的實施方式。學校老師普遍認為,此次新中考改革對于學科發展和學生素養培養是有利的,但也建議對優質學校進一步放權,在教學安排的自主性和評價的自主性方面給予更多權限。
在教學方法、作業布置等多方面創新
近日,調研團隊走進北京市密云區第六中學、密云區第三中學。當天,兩所中學展示了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生物、化學五個學科的五堂課。借著中考改革的契機,五個學科的老師在教學方法、學生評價、作業布置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性改革,撬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化學課堂上,密云區第六中學教師廉京平用“為什么打火機能打火?”這一個小問題,啟發學生們不斷進行思考探究。通過講解打火機的構造和原理,廉京平以“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評價反思、形成結論、理論解釋”為脈絡安排了課堂充實的探究學習活動。密云區第三中學教師李聰利則用課本上的“碳循環”圖引導學生自發尋找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通過組織學生自主思考并設計實驗,讓學生掌握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這一知識點,同時讓學生對“碳中和”等社會性議題有了更多思考。兩位老師在課堂上利用實驗、實踐等形式,為同學們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景,培養學生們大膽實踐創新的精神。
在密云區第六中學生物課上,學生們從環保角度分析現有花盆存在的問題后,還能運用美術技能手繪花盆創新設計;在歷史課上,學生們在學習紅軍長征相關知識點后,又通過唱響紅歌傳遞長征精神;密云區第三中學地理課上,教師創新性地將地理知識與戰爭情境相結合,通過模擬戰爭等活動,讓學生更加生動地了解到等高線地形圖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融匯其中。幾位老師“跨學科”的教學方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中考改革后,區教委更加關注‘怎么教’‘怎么學’的問題。”密云區教委主任楊福軍說,區教委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開齊課程、開足課時,落實“雙減”政策,抓實“備上批輔測”關鍵環節,達到寫好每一個教案、上好每一節課、批好每一份作業、輔好每一名學生、做好每一次分析的“五好”目標。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