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張德良,他師從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為北京景山學校通州分校的學生們帶來了“開學第一課”《錢學森先生引領的成才之路》。
9月1日開學第一天,作為新開設的校園,北京景山學校通州分校迎來了首批學生,也迎來了一個重量級人物——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張德良,他為該校的學生們帶來了“開學第一課”《錢學森先生引領的成才之路》,這也是該校新學期著眼于學生科學素質(zhì)培養(yǎng)的重要一課。
這是北京市科協(xié)聯(lián)合新京報推出“2022年北京‘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的其中一站。新學期開始,北京市科協(xié)聯(lián)合新京報邀請由老科學家、科學家后人、相關研究專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精神宣講團”走進校園開展講座,讓青少年感悟科學家精神。
北京景山學校通州分校的師生們和張德良教授合影。 受訪者供圖
錢學森的學生回憶科學大師的過往
1958年,張德良被國家挑選進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師從錢學森和郭永懷先生,跟隨他們學習和研究空氣動力學、火箭技術、星際航行和爆炸力學。他還曾先后多次應邀赴加拿大、日本和德國,以及我國臺灣工作、講學和講課。長期以來主要從事爆炸與安全、高溫氣體動力學等方面研究工作,長期參與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重大項目。多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級獎勵。在國內(nèi)外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200余篇。
作為錢學森的學生,張德良的講座主要介紹錢學森先生如何親自為大家上課、講學,如何要求學生們打好扎實的科研基礎,教導大家掌握正確的科研方法。
張德良授課風格生動活潑。 受訪者供圖
“錢學森對我們的要求非常嚴格、嚴謹、嚴密,在給我上課時,有一個同學把第一宇宙速度寫成7.9米/秒,他一看就生氣地說,您這個速度連自行車都比您快!”張德良回憶起當時師從錢老的趣事,風趣幽默的講述惹得臺下一片笑聲。
好的學習習慣將一生受用
張德良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將這些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系統(tǒng)地講給學生們聽,遺憾的是時間短,很多關于錢學森教育理念的內(nèi)容還沒有來得及講通透。他說,錢學森對于課程設置、對老師的要求等各方面都有一套理念,可作為現(xiàn)在教學改革的參考。
“我在國科大講了25年的課,就是用了錢學森的方法,我的考試也非常難,考得大家哇哇叫,但是很多學生都要來上我的課,因為他們覺得寫完了卷子之后真正學到了東西。”張德良介紹,他曾經(jīng)給公務員、干部、大學生、研究生群體都講過課,但同一個題目對于不同人講述時的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面對中學生、大學生,他不會簡單講歷史,而是強調(diào)科學的深度介紹,對于小朋友,他要著重科學性,還要強調(diào)趣味性,“不然小孩子都坐不住了”。
“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建設,人才是最重要的,通過錢學森對我們的培養(yǎng),和我科研的經(jīng)歷,希望同學們可以從中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家精神,將來如何向科學進軍”,對于中小學生的普及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張德良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小培養(yǎng)愛國、愛科學的精神,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這將一輩子受用。
學生們認真聆聽。 受訪者供圖
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科學家精神很重要
“聽完了課程之后,我發(fā)現(xiàn)物理離我更進了一步。”課后,該校七(4)班學生趙俊熙說道,他聽到了科學家對于力學的講解,感覺很神奇,他對物理更感興趣了。趙俊熙平時熱愛繪畫,這次講座后,他告訴記者自己已立下了志向,打算以后做一個力學工程的設計師。
“因為我們是新學校,在遵守防疫政策和安全的情況下,我們提前一周左右便把工作重點定在這‘開學第一課’上,著眼于學生,讓學生進入新校園能夠迅速適應,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北京景山學校黨委書記兼通州分校校長張斌平介紹,讓孩子接受科學家精神的教育,深層來講,站在辦學跟國家、時代發(fā)展需要相契合的角度,學校還要進一步加大學生科學教育的培養(yǎng)。
張斌平介紹,景山學校一直鼓勵促進學生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的培養(yǎng),科學家精神本身不等于科學技術,是圍繞科學研究體現(xiàn)出的情懷,這和景山辦學特色和校訓所契合,“錢學森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成為中國航天之父,不僅僅在科學技術上有很深的造詣,首先因為他愛國,就是明理的表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科學家精神是重要的。”
對于學生科學能力的培養(yǎng),張斌平表示,數(shù)學一直是景山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該校小學數(shù)學一直使用自編教材,在數(shù)學教育上有一套經(jīng)過60年積累、5代教材打磨的經(jīng)驗,是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提升的支撐和基礎。此外,從科學課角度來說,該校強調(diào)科學的實踐性,除了規(guī)定必要課程之外,還會開展科學類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
來源:本文內(nèi)容搜集或轉(zhuǎn)自各大網(wǎng)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zhuǎn)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wǎng)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