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藥學高等學府。學校為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中國藥科大學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藥學高等學府。學校為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是一所以藥學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學,其中以藥學、中藥學學科為龍頭的藥學學科群建設始終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學校現有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已建成臨床前創新藥物研發各節點相關的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平臺、工程技術中心30個,為各類新藥的研發提供全方位服務。
中國藥科大學江北創新中心系中國藥科大學與南京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共建,旨在發揮雙方科技人才智力資源優勢和區域發展優勢,建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轉化基地,進一步完善項目運行模式及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推動高水平大學和國家級新區發展在更高層次有機融合,共同打造“新城市+新園區+新學鎮”的綜合體。
為進一步推進學校與江北新區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上合作,加速與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共建進程,發揮生物醫藥領域“國家隊”作用,加速創新藥研發成果轉化落地,中國藥科大學江北創新中心現誠聘海內外生物醫藥等相關學科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匯聚藥大江北創新中心,共謀發展!
一.具體需求方向
平臺 | 方向 | 平臺簡介 | 高層次人才需求方向或崗位 |
一.現代制藥平臺 | (一)復雜制劑研發中小試 | 復雜制劑(如脂質體、微球、mRNA載體等,包括相關高端輔料)與新型藥物遞送技術的中試平臺,開展已完成實驗室開發的上述制劑產品的中試開發,提供非臨床及臨床研究樣品,并滿足申報臨床的需要。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產品中試轉移、生產,中試管理與維護體系建設;2.人工智能賦能工藝放大;3.制藥機械設計與制造。 |
(二)醫療器械與智能裝備研發 | A.開展基于環境分析的毒情監測預警評估技術、毒品原植物鑒定及溯源研究、吸毒人員內源性生物標記物發現和時間認定方法、毒品代謝組學研究、毒品快檢試紙條與裝備、新精神活性物質快速預警篩查及結構鑒定新方法、毒品及毒品代謝產物的微量合成技術、以及污水快速前處理裝置和現場快檢設備研發等方向攻關。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生物傳感器與即時檢測技術;2.分子診斷;3.腦神經藥理學;4.藥物基因組學等。 | |
B.連續流和微流控制藥裝備,制藥過程在線分析技術開發,核藥裝備、微機電制藥裝備開發;重點關注化學藥和生物藥物自動合成,機器人工作站,藥品連續化生產。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制藥裝備:2.機械工程;3.自動化;4.智能制造。 | ||
(三)生物材料與藥械組合 | 融合醫學、工程、材料、信息科學,開發智能生物材料與藥械組合系統,實現實時監測、動態調控和精準給藥。通過多學科交叉創新,突破傳統治療滯后性,構建感知-響應-干預的自適應治療體系,提升療效與患者生活質量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智能監測、反饋與遞送的藥械組合;2.人工智能賦能增材制造:微/納米機器人;智能類器官可替換組織部件;3D打印技術;3.植入介入藥械組合:藥物洗脫支架;藥物球囊導管;血管臨時轉流藥械等;4.經典藥械組合及診斷試劑。 | |
(四)新型藥物遞送技術研發 | 平臺致力于復雜制劑與新型藥物遞送技術的實驗室開發,致力于將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具備向中試甚至產業化規模轉移的條件。主要方向為脂質體、微球、mRNA載體等復雜制劑,也包括上述制備復雜制劑需要的高端輔料、細胞治療、基因、核酸小分子等。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微粒制劑研發;2.緩控釋與速釋制劑研發;3.智能納米靶向遞送系統;4.新型給藥系統研發。 | |
二.細胞與基因治療研發中試平臺 | (一)基因治療 | 開發基因治療底層技術,包括新型高效遞送病毒載體,新型類病毒載體,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遞送載體;病毒載體(AAV/慢病毒)基因治療產品,聚焦遺傳病、神經疾病與腫瘤,并涵蓋工藝開發和優化、GMP-like生產及臨床轉化。 | 1.病毒載體生產與工藝開發工程師;2.基因治療產品研發經理;3.新型病毒和類病毒載體開發負責人;4.質量控制(QC)和質量保證(QA)負責人(熟悉基因治療產品GMP規范);5.項目管理經理(合作項目調研、評估和管理)6.臨床運營負責人(基因治療產品臨床試驗)。 |
(二)細胞治療 | 研發CAR-T、干細胞等細胞藥物,結合基因編輯與智能化生產,推動腫瘤及免疫疾病治療產業化。 | 1.細胞生物學與免疫學專家;2.細胞工藝開發與放大生產負責人;3.質量管理與合規專家(細胞藥物GMP);4.臨床研究與轉化醫學負責人。 | |
(三)核酸藥物 | 推動siRNA、ASO、mRNA、circRNA、saRNA等核酸藥物的底層技術開發和臨床轉化應用,覆蓋疫苗、腫瘤治療、罕見病、神經系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等臨床應用場景。與中國藥科大學無錫創新研究院泛核酸創新藥物研究中心統籌聯動,建設從構想到實施的一站式藥物開發平臺。 | 1.遞送系統及處方工藝開發負責人;2.原液工藝開發負責人;3.質量研發及控制負責人;4.質量保證負責人;5.GMP中試生產負責人;6.注冊負責人;7.項目管理經理。 | |
三.臨床科學研究和藥物監管科學平臺 | 依托中國藥科大學學術資源與附屬醫院臨床優勢,構建產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聚焦創新藥械臨床轉化與監管科學,貫通安全評價、臨床毒效特征識別、動態風險監測與臨床效能驗證等關鍵環節,推動創新成果從實驗室穩健走向真實世界應用。通過整合臨床前研究結果與臨床資源,構建覆蓋安全評估、毒效驗證、臨床決策支持、監管和注冊申報的全流程支撐體系和服務平臺,加速醫藥產品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高效轉化,推動符合監管要求的創新成果產業化。 | 1.藥品/器械注冊專家;2.質量保證與合規專家;3.市場準入與技術轉移顧問;4.數字化平臺架構工程師;5.定量藥理學專家和顧問;6.生物統計與數據科學專家和顧問;7.藥物及化學品毒理研究及健康風險評估專家;8.臨床顧問與倫理委員會成員(可雙聘)。 | |
四.化學藥創新研發平臺 | (一)小分子藥物研發 | 平臺專注小分子藥物早期發現,圍繞關鍵靶點精準設計、合成與活性優化,篩選高活性、高成藥性候選化合物并加速臨床轉化。重點布局抗腫瘤、抗感染、抗炎免疫、麻醉鎮痛、精神神經及代謝性疾病等領域,依托蛋白降解、受體選擇性調控、共價藥物設計、腦靶向遞送等技術,結合高通量篩選與智能優化,加速突破性創新藥物開發,滿足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聚焦人工智能輔助的藥物設計原理和方法研究;2.新型分子膠開發、小分子偶聯藥物的生物學體系研究;3.開發細胞與動物水平分子膠活性驗證新方法,推進候選藥物的機制及動物模型評估;4.構建活性分子的生物機制及模型。 |
(二)多肽藥物 | 多肽/蛋白長效技術,口服等非侵入給藥技術,多肽類蛋白互作調控劑的研發,新生抗原肽研發。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多肽工業規模合成制備及雜質分析鑒定;2.AI輔助的多肽藥物設計;3.多肽工業級發酵制備。 | |
五.智能藥學交叉創新平臺 | 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藥物研發全鏈條研發平臺,推動以AI算法/模型/軟件/框架/庫等為核心的“中國藥大模型”,以基座大模型+場景垂類模型的方式,賦能藥物研發全鏈條;以智能藥學為核心推動從頭研發的創新藥管線,面向海外進行高價值轉化。 | 1.精通算法開發(深度神經網絡、多模態、強化學習等)和軟硬結合人才;2.熟練掌握各類算法和數據庫挖掘,具備AI+醫藥交叉背景的智能藥學交叉人才;3.醫藥專業性人才,有AI+或者數學物理轉化能力的人才。 | |
六.創新大分子蛋白藥物平臺 | (一)抗體藥物 | 開展創新性抗體藥物開發,包括全人源及人源化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和多特異性抗體,通過抗體工程改造與功能優化,開發新型抗體療法,應用于腫瘤、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領域。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單、雙特異性抗體結構設計與工程改造方向;2.抗體人源化改造及親和力成熟優化;3.高通量抗體庫構建、篩選與功能評價;4.細胞系工程(如CHO細胞優化)與生產工藝研究。 |
(二)融合蛋白藥物 | 開發新型融合蛋白藥物,通過基因工程融合多種功能蛋白或肽段,實現多靶點聯合作用或藥效優化。重點布局長效融合蛋白、多功能治療性蛋白設計,拓展腫瘤免疫、代謝疾病等領域應用。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長效融合蛋白的設計與優化;2.多功能治療性融合蛋白開發;3.AI輔助蛋白序列設計與結構預測。 | |
(三)抗體偶聯藥物(ADC) | 研發抗體偶聯藥物(ADC),結合高特異性抗體與高活性細胞毒小分子藥物,開發新一代連接子技術與創新載荷,提升ADC療效與安全性,應用于腫瘤等精準治療領域。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ADC分子設計與構建;2.創新連接子化學及載荷開發;3.ADC藥物的藥理、毒理與安全性評估。 | |
(四)抗體偶聯降解劑(DAC) | 通過將抗體與靶向蛋白降解分子(如PROTAC、分子膠等)偶聯,開發抗體偶聯降解劑(DAC),實現細胞內病理蛋白精準降解,拓寬“不可成藥靶點”治療空間。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DAC分子設計與抗體偶聯;2.靶向蛋白降解劑(PROTAC/分子膠)開發與優化;3.細胞內靶點識別與降解機制研究;4.抗體-降解劑偶聯工藝開發。 | |
(五)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RDC) | 開發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將放射性同位素與靶向分子偶聯,應用于精準影像診斷與腫瘤靶向放療,拓展精準醫療新模式。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放射化學與偶聯化學方法學研究;2.放射性藥物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3.核醫學影像與靶向治療評估技術。 | |
(六)效應細胞銜接器(XCE) | 設計雙特異性或多特異性分子,將T/NK/M?等細胞類型引導至靶細胞,實現精準免疫殺傷,提升T/NK/M?細胞療法的特異性、安全性與有效應,應用于腫瘤及免疫相關疾病治療。 | 人才需求專業方向:1.T/NK/M?-腫瘤細胞導向雙特異性抗體或融合分子的開發;2.免疫突觸形成機制與效應細胞調控方向。 |
二.招聘對象
1.高層次人才
人事關系落在中國藥科大學,符合《南京市人才安居辦法適用對象(目錄)》(2020年修訂版)ABC類人才標準(特殊領域人才,可放寬至D層次)或中國藥科大學興藥領軍學者及以上標準。在以上某個具體需求方向要求的基礎研究或核心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有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對符合條件的人才,給予科研啟動經費以及實驗室等相關方面的支持,特殊人才的引進及其安家費用,一人一議。
2.工程技術型青年人才和行業專家級人才
人事關系落在中國藥科大學,分為興藥青創學者(特聘研究員)、特聘副研究員、博士后三種層次。工程技術型青年人才原則上不超過40歲,緊缺領域的行業專家級人才可適當放寬;一般應在國內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學位,具備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的能力,取得較為突出的學術成績,且符合以上某個具體需求方向要求;產業界人才需具有標志性的技術或者產品成果,以及團隊管理經驗,能夠獨立負責完成技術開發或者藥物開發的某個階段,特殊領域人才,一事一議。博士后優先錄用有志于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的人才。
三.應聘材料
應聘者請將個人簡歷及學位學歷證書、未來3-5年工作計劃(1000字以內)、兩封專家推薦信發送至郵箱,請【點擊下方“立即投遞/投遞簡歷”,即刻進行職位報名】。郵件標題統一格式為“姓名+崗位(平臺+方向)”。
四.聯系方式
中國藥科大學江北創新中心辦公室聯系方式
陳老師,聯系電話:+86-25-83271073,Email:[email protected]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